第三十一章 灭楚战争(八) (第1/1页)
此时,百里康部已过湘乡,直插建宁。 十二月二十九。 百里无忌所部在潭州城外五十里处与云扬部会师。 随后由云扬部封锁潭州北门,百里无忌所部辗转潭州东门。 等待于存忠部到达西门,形成围三阙一的包围圈。 并分给云扬部一个轮炮营。自此每隔一个时辰就在东、北二门发动一轮炮击。 ……。 于存忠部尾随刘言、王逵所部到达玉潭。 刘言、王逵不敢再退,后面便是都城潭州。 两地相距甚近,楚王马希范的申饬信已经在刘、王二人手中。 背水一战无可避免。 刘言、王逵将二者军队混编,各率七千余人排兵玉潭城外,以求与黑旗军决战。 二人心思非常简单,既然守不住城,那就野战吧。 既然挡不住你的炮弹,那就让士兵rou搏,这样,你还敢一起炸吗? 理是这么一个理,但他们似乎忘记了,黑旗军有一点是楚军,哪怕是禁军都不曾有的。 那就是魂,军魂。 没有任何犹豫,在视野中见到尾随而来的黑旗军时。 刘言、王逵同时发出进攻命令。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 楚军首先迎接的是六波手榴弹的爆炸,虽然损失不菲,但这次楚军没有溃散。 士兵经历过几次火器爆炸的震撼之后,便会有一种免疫。 最主要的是刘言、王逵身先士卒,这给了楚军强大的信心。 于是,两军在接近到一里地时,同时发起了冲锋。 两万多人的冲锋rou搏。 不留余地的决战。 一方是尽全力赌生存的慨然。 一方是背水而战的激昂。 残肢,断臂。 悲鸣,怒吼。 楚军的精锐直到今天才真正有机会展现出它的实力。虽然这实力爆发得太迟,虽然这实力得爆发来自心中憋屈的发泄,一直被黑旗军压着打的憋屈。 一样的人,一样的决心。 一样的将,一样的拼命。 军人的荣誉,此刻正挥发得如此酣畅淋漓。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风凄凄,日黯然。 这一刻注定成为所有人这辈子最惨痛的记忆。 数十年基业的楚国在最后一刻喷发出最强的呐喊。 战斗自辰时持续到申时,已经四个时辰。 遍地的死尸间,活着的人依旧在拼杀。 没有援兵,没有指挥。 唯有一死,而已。 你一刀,我还你一剑,我命换你命。 你不欠我,我亦不欠你。 ……。 于存忠拄着刀在大口喘气,刀锋已钝。 身上已经有数道血口子了,但他丝毫不觉得疼。 在这一刻,他不觉得敌人可恨,心中只有敬意。 势均力敌的敬意。 纵然下一刻,自己或许就死在对方的刀下。 刘言已经倒下,王逵依然在挥刀。 王逵不知道刘言是否已经死去,但他知道纵然自己今天胜了,也改不了楚国将亡的结局。 可那又如何? 既然要死,那便死。 有这么多士兵陪着,去了阴间自己一样是将军。 天开始黑了,刀刃相交的声音渐渐缓下来。 一天的厮杀没有吃喝过任何东西,人总归是人。 士兵已经渐渐无力,甚至抡不动手中的兵刃。 除了眼神依然盯着对方。 直至连眼神也渐渐无力。 血,已经汇聚成溪。 战场上除了伤者的呻‘吟再无声息。 活着的人连呼吸都觉得好累。 这时,若有一个小孩过来将能杀死所有活着的人。 ……。 十二月三十,大年夜。 楚国都城,潭州。 黑旗军二万余人分别封锁潭州城东、北两门,潭州城内近四万大军不敢出城一战。 潭州城中。 楚王府议事堂。 马希范已经累了。 骂累了。 刘言、王逵战败退至玉潭的坏消息传来,马希范就已经开骂了。 骂到斥候传来南逃之路已经被黑旗军封锁,这个更坏的消息传来时,马希范已经骂累了。 他闭着双眼,靠在椅背上。
社稷怕是要断送在自己手中了,马希范纵然昏馈,但这种觉悟还是有的。他眼下唯一的希望,就是静江节度使的三万援兵打通南逃之路与潭州城中的守军汇合,这样自己才能逃出潭州城。 幕僚们和臣下们都在两侧坐着发呆。 在座的诸人心里都明白,楚国怕是要亡了。 如今黑旗军兵临城下,便再无一人敢领军迎战了。 十八学士之一拓跋常上前谏道:“大王,虽然眼下庆州军进逼潭州,但潭州城中尚有近四万大军,潭州墙高城坚,有四万兵守城必可等到静江节度使的援兵到来。” 拓跋常向来不为马希范所喜,这人仗着有点才学,经常“教育”马希范这个那个的,非常令人生厌。马希范依旧闭着眼,不睬他便是。 丞相李弘皋上前谏道:“大王,拓跋学士言之有理,固守城池是上策。”李弘皋亦属十八学士之一。 马希范依旧没有睁眼,他对李弘皋没有好感。 去年马希范“微服寻芳”时,街上遇见一美人,哪曾想已为人妇,不得已杀了她丈夫,抢进王府,不料这女子刚烈,没等成就好事,便撞墙自杀了。此事被李老儿得知,缠着马希范念叨了整整几个月。 郎官廖光图上前谏道:“大王,如今南去之路已经被断,虽然已令静江节度使马希瞻率三万大军来援,但臣下以为,不如……。”廖光图亦属十八学士之一,不过他与马希范有点臭味相投,皆喜饮酒作乐之事。 闻言睁开双眼,开口道:“廖郎官想说什么?” 廖光图:“臣不敢说。” 马希范:“廖郎官但说便是,某不怪罪于汝。” 廖光图:“如此臣便放肆了,某以为大王可派人与庆州军议和。” 此语一出,举座竟未有一丝声音。 换做往昔,此时恐怕已经一片喝斥之声了吧。马希范心中叹道。 马希范扫视了一下诸人,问道:“李相以为呢?” 丞相李弘皋:“若只是议和,倒可以为之,但若是投降,大王必不能为之。” “那就这样吧,廖郎官便辛苦一趟,出城与那百里无忌谈谈。” 马希范做出决定,他明白,所有文臣武将投降之后,日子都能过得很好,甚至还能被重用,唯有他能保住一条命就是上天开恩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