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纪_第一一三章 第一名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一三章 第一名士 (第2/2页)

是与秦人做买卖了,就是与清夫人做买卖,也只有秦国的度量衡。因为,自商鞅变法时起,秦国就统一了度量衡,举国一制,没人敢另外弄出度量衡。

    正是因为战国时代度量衡不统一,多如牛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的统一了度量衡,这极大的方便了百姓,却给后人列为暴秦的铁证,诚可叹也。

    废除关隘,我想也不必再解析了,是个人都明白这有多么重要。荀子接过话头。

    没错

    我辈谁个不明白

    一片轰然响应声响起,直贯九霄。

    关隘之不便,天下人皆知。从楚之陈城到邯郸,不过千里之地,竟然有近五十道关隘,每过一道关隘,就要收一次赋税。荀子侃侃而谈,道:即使如清夫人猗顿氏这些大商家,从陈城到邯郸,也要缴纳近十次赋税。这还是他们财雄势大。小封主不敢招惹他们,不得不开方便之门。若是小商社,每过一道关隘就要纳一次赋,谁敢走天下行商

    哎关隘之害,战国时的大弊政。观战人们谁个不知齐声长叹。

    我曾从陈城到邯郸。路遇一家,祖代三辈人,没有走出过方圆十里。荀子的心情很沉重,道:原委何在因为他家所在之地为关隘重重包围。若是走出十里之地,就要缴纳多如牛毛的赋税。

    战国时代,不仅仅是商人行商要缴赋,就是过路也要缴赋,而且还很沉重。这极大的阻碍了国人出行。

    祖辈三代仅能在方圆十里内生存,这是一个圈,圈养了三代人荀子的声调转高,很是气愤,大声道:关隘之废,刻不容缓

    哎一声长叹,出自观战人们之口,他们心情沉重,没有叫好喝采。

    关隘之害如此沉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的下令摧毁这些关隘,这应该是很得民心的仁政了。然而,到了后人嘴里,这又是秦始皇残暴的铁证。很让人无语。

    荀子公孙龙子乐毅和廉颇四人对视一眼,相互点头,荀子道:敢问异人公子,如何盘整河山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不必问了。因为黄石公他们已经认输,秦异人提出的主张远非他人所能及。他完全可以成为第一名士了。

    不过,这是给秦异人的机会,让他再度阐述自己的主张。

    秦异人当然不会错失这一机会,道:自周室取天下,到如今已逾八百载。八百载,山河巨变,沧海可变桑田,高岸可为谷,深谷可为陵,今ri之势早已非八百载前所能比,盘整河山已成当务之急。一山之上,关隘无数,难有畅通之路;一河之上,堤坝无数,拦河截流,不放水,或是导向他处为害,此等事,多不胜数。

    战国时代,损人利己的事儿多如牛毛,一条江,一条河,都可以为害。就拿洛阳的东周公和西周公来说,两公之地不过数十里,却是争斗不休。东周公yu要种稻,而地处上游的西周公筑坝不放水,这是当时风传天下的笑柄。

    这还是轻的,还有更严重的,筑坝为的就是害你,魏国就是其中的典型。孟子当面指责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魏国丞相白圭: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以四海为壑。今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一句话,战国时代,争斗无处不在,不仅仅在战场上斗得你死我活,哪怕是一山一水都能斗得异常激烈,为害无穷,盘整河山已是刻不容缓了。

    好采又是一片惊天的喝采声,人们打从心里认可秦异人的说法。

    异人公子之言让人茅塞顿开,如同醍醐灌顶,然,七大战国力征,战乱不息,如何达到一之道一之于德,还是一之于力乐毅眼中透着睿智的光芒。

    这话的意思就是用力,还是用德来统一,这也是当时争论的一个话题。

    当然是一之于德了。秦异人昂昂而言。

    一之于德荀子公孙龙子乐毅和廉颇微微摇头,一脸的惋惜。

    因为一之于德是一种迂腐的说法,为人不屑一顾。

    这是儒生的主张,公孙丑和万章冷笑道:还不是拾我们儒家牙慧

    本公子所言之德,非儒家所说的圣人之德,圣人之行,而是民心。秦异人的声调转高,道:民心便是德得民心,便是聚德得民心者,得天下,若有人不愿一统,便可以德制暴,一统天下

    以民心为德,这种说法新鲜,却是很有道理,谁也不能否认,就连公孙丑和万章也是张大了嘴巴,无话可说。

    好采震天价的喝采声响起,良久难绝。

    谁是天下第一名士,不消我多说了吧荀子笑着扫视人群。

    异人公子一片惊天的吼声响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