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八四章 走向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 (第1/2页)
“公主,我们都知道,其实你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因为你总觉得别人有各种不同的思绪会影响到你,所以你觉得很烦,所以我们不如到人很少的地方,既然在沙漠里面,我们会去的地点基本上就是绿洲和绿洲,就是人聚集的地方,而且偶尔我们还会遇到汉人的商队,他们的作为并不符合你对汉人的期许,让你心里觉得难过。 那么我们不如去人少的地方,而且一般人很难到达的地方。 甚至那个地方的人需要交易,需要自己走出来,而不是有商人会走进去。” 钱汝君产生了兴趣,说道:“你说的地方是哪里?” “我研究了大家这些时间收集的资料,觉得葱岭这个地方了,还没有汉人上去。” “葱岭?帕米尔山结?的确是好地方。 我们就走高的地方去身毒吧!然后走海路去安息。” 一瞬间,钱汝君的脑海里出现世界地形图,决定了下一步计划。 帕米尔山结,与青藏高原连为一体,构成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亚洲。 四千米在钱汝君心中,不是很高,但是这里四千米的范围很大,广大的高地,让它形成不同平地地区的环境。 帕米尔周围延伸出五大山系: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故地理学家称之为山结。 帕米尔境内群山耸立,地势险峻,终年积雪,冰川萦绕,晶莹夺目,在千山万壑之间,奔流着融化的雪水,汇成许多河流和湖泊。形成欧亚大陆的水库。 帕米尔高原具有一些矛盾的特性。既偏远又中心,既是险阻又是通衢。 群山汇聚,高耸入云,帕米尔将亚洲大陆分割成东亚、南亚、西亚和北亚几个独立的地区,天各一方;又提供了一条条隐秘而坚韧的通道,让各地声气相通,成为交通枢纽。 葱岭,是最熟悉的西域地名之一。 万山之祖,一纵四横。 整个白雪皑皑的帕米尔山结像一只向西飞行的银白色巨鸟,喜马拉雅山脉勾勒出它柔美的胸腹,昆仑山和阿尔金山是有力的翅膀,而帕米尔高原则是这只巨鸟浑圆优美的头部,斜向西南的兴都库什山脉是它的长喙。这只鸟还有向后飘拂的长长冠羽,那就是美丽的天山山脉了。 同时,帕米尔还是塔里木河、阿姆河和印度河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和分水岭。 帕米尔,古称不周山。 这里是一个广大的地方,所以集聚了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无人的荒漠,也有风景秀美的草原。 消瘦的马在此放牧,会重新变得肥壮起来。 但是这块地方,毕竟是高地,必须忍受高山的环境,缺氧、寒冷的问题特别严重。 在这里要找到像藏南纵谷这样的低谷,不太容易。 在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行人必须携带足够的食物。 刚好,这个问题对钱汝君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里异常寒冷,火常会点不起来。 幸好,在学堂岛学生有一个优势,只要他们不离开钱汝君,就不用一直忍受寒冷。 真的冻得受不住的时候,他们可以躲进电纸书空间里取得足够的温暖。 在全长七千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上,帕米尔段是最艰难、最复杂的一段。 这段艰难险阻的漫漫长路曾被行者视为阻断西方交流的障碍。 可是它又是丝绸之路中线与南线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钱汝君想要往南走,这里也成为必要的通道。 所以葱岭一行,有走得必要,而且以他们的设备,他们可以做这个时代,最完整的调查,即使他们有原住民,原住民想要打倒他们很难。 钱汝君去,还能改善他们一点生活。 至少,陶壶会带去几个。 高原上的小石子,在眼光下显得普普通通,但是想们它们所经历过千千万万的岁月,却觉得连石头都变得伟大起来。 风雨交加、飞雪漫天,或者是地动山摇,每一颗小石子,都可能从最高峰处,来到山脚下。 出喀什,过疏勒绿洲,学堂岛学生决定亲自踏过这片土地,过一片红石山,他们稍事休息,红石山与其它一系列青灰色的山比邻而立,山谷间的平原上,还有不大的绿地和高高的白杨和沙枣树。 红石山因山岩中含有矿物质,在空气中氧化而将整座山染成铁锈般的红色。 再往前行,帕米尔高原的群山,就出现在眼前。 进入盖孜峡谷,就开始踏上丝绸之路。 盖孜河水奔腾咆哮,声势浩大。 “这里面的石头,可能都是玉。” “公主,我们要不要亲手开采看看。” “现在不是时候,等以后河水乾了,就能开采。” “这么汹涌的大河流也会乾掉?” “沧海都能变成桑田呢!” “我突然感觉岁月很伟大。能改变一切,青春的容颜也会变老。” “所以我们要好好活过每一天啊!” 前往帕米尔高原的路,越走越高,其是说是路,也没有路。 有时候他们必须攀爬悬崖,各种道路,都是一种挑战,但是学堂岛学生似乎玩得不亦乐乎。 清灰色的山在阴影里显得异常冷峻。 “你们有没有感觉,山的颜色再改变?” “对呀,太阳的温度愈来愈感觉不到了。大地清冷了起来。” 如果有人生存在这片地方,由于人缺氧,虽然矿产和玉石资源丰富,但是想要运出去贩卖却非常的困难,来到这个地方,或许只有商人的一种挑战的心理,才能够让他们在这个地方开采资源,这个时代即使是玉石也能够卖出不错的价格。 戈壁上寸草不生,草原上并不生长,人们常吃的蔬菜,高山上经常刮来刺骨的风,还时常发生雪崩,对人们来说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钱汝君知道,其实还有一种更严重的灾害,这种灾害是眼睛所看不到的,在高原上紫外线特别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