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章 【盗皆亦有道(四)】 (第1/2页)
花荣他们休息以后,戴宗向雷三郎、公孙胜汇报了这次讨利市的全过程。 那个镇子名为陉山镇,聚集着上千人口。由于这附近有着北方最大的煤、铁采矿业,远近山里分布着大小十几个矿坑,上百个炼铁作坊。数万雇工和矿区守卫驻军的给养和生活物资都都由像陉山镇这样的几个镇子转运。 大宋的煤铁实行官方专营,原则上资源和产出都控制在朝廷手里;但各级官僚也自有生财的办法,除了在朝廷投资和官饷上做手脚外,在外高价购买生产生活物资也是他们转移钱财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陉山镇这样的因矿区而产生的集镇大办官、私妓坊、烟花酒楼,也是搜刮和回收资财的方法之一。总的来说,朝廷投入和近十万雇工的收入几经转手最后倒有大办进入了这些官僚的腰包。其中背景大的、根子硬的那真可说是日进斗金,白花花的银子如流水一般滚滚而来。 当然这些地方规模大的妓坊、酒肆和各种商号都是由各级官吏开办和控制的,那里的巨额收入真正可说是不折不扣的不义之财。当然到这里讨利市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大户里都有看家护院这还是小事,这类镇子里都住有相当数量的禁军。陉山镇地处山里比较偏僻还好说,禁军不多;一些中心集镇往往所驻扎的禁军就达千人以上,寻常盗贼是不敢靠近的。 不过这些对于梁山这些军队化的武装大盗却不是问题,他们自有一套对付的办法。甭说陉山镇里的二百多名禁军,就是一两千人的禁军他们照样可以来去自如。这里边除了禁军早已腐败不堪,防御懒散松懈以外,这些讨利市的骑兵队伍计划周密、行动迅速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花荣、史进两支先头队伍来到了镇子外两三里的地方做为落脚点,留下二三十人看顾马匹。接着先由杨林带几个人进去踩好了点,然后由一百余人步行前去讨利市。他们后边五十名全副武装骑兵牵着马悄悄靠近镇子,一旦有变则紧急出来接应。先头队伍步行进入镇子的兵士分为两组突然闯进两家最大的商号模样的大宅院,没遇到什么抵抗就制服了十几个看家护院的家丁,打开仓库、钱柜,风卷残云一般抢了个精光。不用半柱香时间,已经满载浮财向后就撤。 得到信号的武装骑兵早已运动到禁军驻地附近,一有动静就是一阵箭雨射去,没有人出来还好,一旦有个别胆大的露头,马上就变成了刺猬。 估摸时间差不多,这些骑兵打开了四五个口袋,把几个晕头转向的人扔了下去,然后一催战马,扬长而去。待他们离开好久,这突然遭到袭击的陉山镇还在瑟瑟中发抖,不到天亮大概没什么人敢于出来察看动静了。 要问那些扔出去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雷三郎想出的布下疑阵的主意。那几个人中两个是看起来不合作的女真骑士,其他几个是他们半路抓来的酒鬼和混混。他们都被强制用酒灌得迷迷糊糊的,再换上女真人的装束给扔在了那儿。天明谅他们也跑不了,早晚会成了禁军报功的替罪羊。这个设计的效果现在还一时判定不了,但雷三郎还是觉得这里边肯定会增加许多猜测和变数。 总的来说,这次讨利市的全过程很是成功,而且据刘唐他们说,骑兵这类行动好从来没失手过,就是有千儿八百禁军碰上了,上百铁骑前后一冲,一顿箭矢,这些从没打过仗的禁军无不是望风披靡,扔下满地刀枪,拣都捡不过来。 现在他们的休息隐藏地点,不但已离开了出事地点上百里,而且落脚点很是偏僻人迹罕至,骑兵探哨也撒出去很远,哪里有人还可奈他们何? 这次这一阵子的所经历的事情,从丛台擂到陉山镇讨利市这些行动虽然说不上有多大,却让雷三郎印象和感触极深。社会的巨大矛盾、禁军的衰弱、骑兵战术的诡异,给他上了一场生动的北宋现实课。他心中开始涌动起一股情绪,那种找到了一条出路的那种按耐不住的要去闯世界的冲动。别看只是带了两天这仅仅几百人,他却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的内心已经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命运完全改变了。 他望着陉山镇的方向,痴痴地想:这是个钢铁之都啊,想不到大宋的铁器行业竟会有了如此规模,这是代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啊!别人怎样我不管,至少我宋三郎……大爷的应该是雷三爷绝对要把它充分的利用起来。 次日他们一行人按照燕青和公孙胜商议的路线沿着太行山麓的边缘又南行了百余里,这里已经比他们原来的出发地点向南边靠去了许多。 在这里讨利市的影响自然早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