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0章 【道聚潭渊(三)】 (第1/2页)
潭州偏北外围十余里,有一处沟壑,蜿蜒曲折,杂草丛生。这里以前是一处河道,现在已经干涸。一百余年前,宋真宗时大宋与辽国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大战。 那时黄河东去故道和北去改道正是这里交汇,港汊交错,骑兵行动不便,阻击辽兵这里正是极好的战场。据说就是在这里宋军伏兵射杀了辽军统帅之一的统军使萧挞凛,使得一败再败的宋军军心一振,战事危机得到缓解。而辽军此时已进入中原腹地,距原来出发地燕云十六州已有近千里之遥,远离后方,内部对进军方略争执不断,矛盾重重。当时的态势是正面与御驾亲征的宋神宗大军相持潭州城下,战事不利;后面北方、西北的大宋诸路兵马已经回师勤王,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 辽兵境况有隐忧,但宋庭的内部更是混乱。当时朝中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丞相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才得以御驾亲征起兵抗辽。正是在这里几场混战后,辽兵气焰受到遏制,宋军兵力的巨大优势开始体现出来。但在这种战场优势情况下,宋真宗并没有与辽军决战,而是主动要求坐地求和。在这里,应该就是在这里,几番商议初步达成所谓“后世仍以世以齿论的兄弟之盟”。 潭州,古称潭渊,是以史称“檀渊之盟”;也有一说,潭渊指得就是眼前这条纵横曲折的沟壑。 不过此时这里早已没了滚滚奔流的河水,黄河已经在几十年前从上游就改道折向北去了。两岸高高的旧河堤和这河道内不知何种原因一个个隆起的土塬,秋风吹过,低矮的树丛,在秋风中瑟瑟作响。 这里就真的是那个“潭渊”么? 雷三爷对那个檀渊之盟并不知道多少,只是大约的记得自此宋要向辽赞助三十万岁币,好像自此宋和辽还惺惺作态的成了百多年的“兄弟之邦”。 对于这个“檀渊之盟”,估计当时朝廷是不愿向老百姓提起的,但后世谈论的可是多了,褒扬之声可是不少。 据说30万的岁币和继续战争或者迁都什么的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一说是当时宋年收入1亿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有人引经据典的分析说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宋仁宗朝,那时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 而雷三爷对此却不敢苟同,他只是记得辽兵大大劫掠了一番,带着大量财帛人口顺利返回,还占据了太宗时期失去的关南之地;而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追加的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据说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好像大宋纳贡倒是占了大大的便宜。 都说此中弊利,一眼可明。可雷三爷却怎么都听着别扭,说“澶渊之盟”不是个屈辱的合约,岁币真不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这怎么听都像是自欺欺人。 更为重要的是,自此以后,那包含长城在内的北方屏障燕云十六州从“国际法”来讲就真正的不再是华夏宋国的领土了;再要动什么心思,就不是收复故土了,而是不义的侵略了。而且上行下效,后来的宋和西夏之间关系也照此办理了,继续开始了纳贡割地,更甭提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了。 见人就纳贡,还进取个屁呦。可别说这是一种贡献了吧,拜托,涂脂抹粉也找个漂亮点的借口好不好! 雷三爷看着这块满目疮痍的土地想:怎么说这也不能算是个光彩的地方,否则的话皇帝老儿还不早就建起千年丰碑了,那容得如此的荒凉破败。 雷员外与公孙胜、武松、燕青、杨林和晁忠五人,下到这里的时候,借着月光远远就看到沟壑里一处空地,早有两人在等候。及到近前,可以看出两人都是道士打扮,一人青纱蒙面,另一人却只有三十岁左右模样。 公孙胜对着蒙面的人躬身施礼,“见过二师兄。”又向着另一人说道:“原来柳师弟也在。” 只见那蒙面人伫立不动,也没有什么表示。倒是那个柳师弟抱拳还礼言道:“劳师兄挂牵了,本次到中原本欲中秋与师兄们相聚夔山的。却适才月前与大师兄、二师兄不期会于雄州,是以就近看望了师傅。师傅言明,既已得见就不必拘泥于时日,我等出来可自去做事,不须回山了。如风想来三师兄还未见到,自此特与二师兄相携来见,三师兄一向可好?” 公孙胜一边回答,一边互相介绍,原来那蒙面者是他的二师兄沈云,三十岁左右的道人却是他的四师弟,一向云游北方的罗真人关门弟子柳如风。 双方见礼,柳如风很是客气,可那沈云仍是漠然站立,不见有什么态度。 只听那公孙胜四师弟柳如风忽然说道:“雷三爷,,那几十个女真骑士是否还在您手上/” “事情倒是不错,只是此刻不在身边。”雷三爷回答很沉稳。 “不知雷爷怎样处置他们,如风只是好奇,只想知道知道,他们的归处。”他口气淡淡的说。 “四海之内皆兄弟,宋某倒不在乎什么大宋、大辽、女真什么的,只要能为我所用也就是如兄弟一般。”雷三爷痛快的说道:“即是不为我所用有也会给他找个出处,也许是送回官府,反正不会乱加杀戮。” 那对面的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