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道聚潭渊(四)】 (第2/2页)
雷三郎就笑,旋即说道:“某家心急,即是如此,你我何不就此说道一番,省得中间许多误会。如果有所认同,尚可以在分开这诸多时日各自尽心做为。”他自身对这锦囊妙计的故弄玄虚,可是没什么好印象。 两个人就当着这几条岔路口,拿出锦囊研看起来。 公孙胜先打开第一个锦囊,只见上面写着:若坚定为道义之事,山上弘扬道化之事当重用混世魔王樊瑞。 公孙胜解释道:“员外可能此次未能见到樊瑞,一清不说此人道法高深。其实他也确实未正式入道,但一清却认为此人在道法应用中极有用处。这倒不是在于它的武术功夫,咱们现今这里高过他的就多了;一清认可的是他那种道法自然的浑然态度。员外所推崇的虽然也是道法,但真说起来,那可真是极为超凡脱俗的想法,没有一定的旧想法破除和新道法接受的本事也是难得做成的。一清与樊瑞头领接触较多,最喜他每每给一清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点。另一项,他这人还有个好相貌,不是那种俊俏的,而是让人信服的那种,这在道法上是很有讲究的,是讲道、引道、聚道的良才。道法成事也必得众多良才相助,一清所说樊瑞,也可泛指一类人,其实这类人众头领里还有许多。” 雷三郎点头称是,说道:“嗯,这个回山就着手办理。” 雷三郎打开第二个锦囊,上面是:东京之事需照顾的方面众多,只依仗道君亦不成事。
到这个,他都对这公孙胜有点肃然起敬了:他如何知道自己一心要想东京去呢,不过又一想,小乙知道东京之事,公孙胜也必有所考虑,倒也合理。所谓道君,当然指的是当朝皇帝徽宗赵佶了。 只听公孙胜接着说道:“这个里面倒是多从一清大师兄处总结来得多,林灵素师兄曾经可说是极为成功,道君皇帝对他言听计从,那时吾道称为国教一点不为过。由上边影响也带来了无数的道众,一时市井里每几人中就可有一人是道众,无人讲道也都成了信徒。只是只依赖在一根藤上其实是甚无根基,一旦出些差错,则一蹶不振,那些没什么教化的道众,就像入来时急速,离去也是倏然。此去夔山也正可向师兄请教,这里边还未做深的考虑。” “一清先生真是有心人,这等思虑无怪乎尊师兄都不与你比下去了。”他说的是沈云。公孙胜也未答言,就接着打开第三个锦囊,只见这里边是套着另一个青色的锦囊。 他又把那青色锦囊打开,从里边掏出一个绢纸,笑着说道:“这倒不是一清故弄玄虚,天下大事一清不敢妄言,只得把二师兄的留言放于在此。” 那绢纸上的字,雷三郎还记得:西分北渐东迷南平。 这锦囊正是当时任秉找他北厢军的“胡三爷”提出要合作时展示出来的东西,要是没有沈云、公孙胜这一层的特殊信任,合作是不可想象的;甭说是他们,就是任秉想来也断不会提出那样的想法。如此一来,那丛台擂那里事情后来的发展也不知道又会变化许多样子。 “西分北渐东迷南平,这又却是何意呢?”雷三爷皱着眉问,这次可是真心的了。 “这个一清也不甚明白,但想来是沈云师兄的一种分析。他虽然号称不问道法务实之事,但每每却时有惊人见解。不过他行事就是那天那样,从不会解释的。”公孙胜也是有些为难的说着,忽然又笑了笑,说:“这一点超凡脱俗之处,有时说不得还真与雷员外有相通之处呢!” 雷三郎也笑了,说道:“那只好雷某先收着了,说不定什么关键时候拿出来,一声咒语,太上老君显灵也未可知。” 他俩相视笑了一笑,觉得有趣。雷三郎把锦囊收入怀中,向公孙胜说道:“好了,一清先生赠我道法经世锦囊,雷某人在这里伐树望君恭送,还望一清先生早日归来。” 公孙胜也赶紧严正了神色,他躬身来抱拳道:“有些事情一清也并未了了,只好赖三郎聪明高义一解教之于贫道了。些许胡言,只盼不污员外视听已是慰我心,岂可言它?山高水长,一清就此别过。” “不负君言,后会有期!”雷三郎神色期盼,语句简洁。 天高地阔,一行人分作两个队伍,相背而行。分手是时犹是思念有加,想必再相见也不会是很远的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