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日暮大辽【三章】6 (第2/2页)
京临潢、西京大同、中京大定、南京幽州周边地区;金国地盘迅速扩大,已经完全占据辽东以北,从地域上已与辽国分庭抗礼。 一个多月以前,经过了一段时间休整的大金骑兵,突然像吃了兴奋剂一样西向草原,攻克大辽上京临潢;大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中京大定,此时辽军大乱士气低落,而曾经不可一世的大辽国日暮西山,只剩三京之地。 大金国并不算完,完颜阿骨打一面派军继续尾追天祚帝攻打辽中京,一面派出偏军从西、北两面奔袭辽西京、南京。中京被大金围困后,此时辽国原契丹故国属地大部已失,原属中原的燕云十六州已经是辽国最后的根本。燕云十六州归属辽国后,分别为南京幽州、西京大同府管辖,正是南院大王耶律大石的管理范围。 燕云十六州一带,汉民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就是军队也是以汉族骑兵为主了。如今本来就少的幽州契丹辽军,又有大部分被调往中京保卫皇帝去了,幽州契丹辽军已不足万人。 南院大王耶律大石深知形势的危机,他一面紧紧掌握住以郭药师为首的数万汉族骑军,分其中一部与契丹骑军组成联军迎击金国偏师突袭,其余军兵把守关隘南防大宋;一面采取怀柔政策频频对辖地内的汉民百姓示好,稳定燕云十六州局势。 雷三郎与卢俊义等人分析了以上情况,他们在蓟州夔山道场所遇的种种谜团也就基本上揭开了。 耶律大石以南院大王身份,屈尊拜会夔山那是看中了夔山道教在周围民众中的影响;心机很深的林灵素反常的敢于藐视王权,那也是深刻的看出了这一点。雷三郎等人受到南院大王特殊的礼遇,也是得益于辽国势弱,耶律大石不愿轻惹事端。当然后来“马球传道”聚拢了军心、民心,那也许只算是意外收获。
至于林灵素首鼠两端,企图借辽人势力威压雷三郎这个天道圣使,应该是他的个人行为。这个人的狭隘和狡诈已经显现,以后不得不留一手防着他。 相类比而言,李俊、关胜二人能在辽境建立立脚点,而没有受到大规模的辽军清剿也就有了注解。这半年来,大辽上下丢城失地自顾不暇,还哪有功夫顾得上他们。现在李俊已经回了湖心道场,雷三郎指示他积极配合关胜,利用此良机大力发展他们的“转运”事业,优先目标盯在战马和北地的能工巧匠身上。 同时还有一个事,引起了雷三郎的警觉甚至是忧虑。他们在向北行进的御河沿线已经判断出大宋朝廷在北方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样子,现在事情基本已经明了。这一定是针对辽国的行动,而且多半是与金军有了默契,看来大宋与金国的海上结盟已经进入到了实质阶段。他们上次在青州石埠镇劫杀的金使已经是双方军事同盟的后期了,看来起到的作用极为有限。 金宋结盟雷三郎认为并不是好事,远交近攻在这里并不适用。金兵的势头太强了,一旦辽国倒下,大宋将面对更加凶悍的对手;而华盛天道的势力还远没有准备好,过早的与金兵开战无异以卵击石。就未来中原的安全来看,是加上现在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 实际上如果放在中原大宋的安危高度来看,此时不但不应同金国结盟,反而应该威胁制止他的进攻;应该给辽军打气,甚至派军援助这个正在落难的“兄弟之邦”。可是放眼大宋朝廷上下,说有这个远见卓识呢/?把持朝政的蔡京、童贯是这“联金灭辽”的始作俑者,道君皇帝赵佶是热心的支持者,谁提不让他们“收复”燕云十六州那定是抄斩的罪名,此条路已经被封死。 从另一边入手?要不要把金宋结盟,宋军要大规模进攻辽国的情况透露给耶律大石呢,这可是个极为难堪的事情。 不提醒吧辽国加速灭亡金国占大便宜,于后事大局影响极坏;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满盘处于被动。可把如此军情透露给辽军过去,那本就无胜算的宋军失去突然性的砝码恐怕更是损失惨重伤亡巨大,这可是暴殄天物、夕害生灵啊。 雷三郎陷入了矛盾的沉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