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啸五代_六.唐末关外形势或势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六.唐末关外形势或势力 (第1/1页)

    1.契丹

    契丹族在《契丹国志》中引用传说为白马青牛的仙人之后,始祖为奇首可汗。契丹早期历史都有神话传说为主。一种说法契丹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著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契丹以原意为镔铁的“契丹”一词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他们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405年,553年的北齐时期,高洋曾大破契丹。[1]另一说他们与库莫奚是宇文部。

    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生,最后由契丹迭剌部耶律氏族夷里堇建立统一的契丹。[2]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认可契丹为炎帝苗裔的说法。回纥人亡国时,大批回纥人逃入契丹,因此有契丹半回纥的说法,有些回纥人溶入契丹人的萧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就是回纥人,耶律德光后将述律氏赐姓萧氏。

    契丹崛起于唐末,趁中原唐室疲弱,藩镇割据倾轧,无力控边,在其不世出的英雄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逐渐掌控草原,占据中原的屏障幽燕十六州,甚至一度掌控中原。后被女真人所灭,其中一只由耶律大石带着跑到中亚建立西辽。

    二.奚人

    我国历史上的北方少数民族,有个库莫奚族。奚人善于造车并以此见称与历史。奚族属东胡鲜卑族一支,隋唐时活动在今该区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古时称饶乐水)。奚人以游列、畜牧为主,兼营少量农业。唐时,奚族人曾被册封为王,还有少数人在唐政权及地方上作过官并立有战功。唐末时,有部分奚人西徙州(即今河北省怀来县,承德宽城满族自治县,秦皇带青龙自治县),史称西奚。仍驻牧在原地的奚人称为东奚。

    奚人与契丹同源同根,民族习俗大体相同,后来成为契丹国(大辽)重要的一只,再后来被后金吞并,改族为满人(现在河北上述三县的满人几乎多是当年奚人的后裔)。

    三.渤海国

    渤海国(669年—926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北方古老的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始建于公元698年(武则天圣历元年),初称“震国”。七年后(公元705年)归附于唐王朝,十五年后(公元713年)被册封为“渤海国”。公元926年被契丹国所灭,传国十五世,历时229年。

    渤海国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繁育了发达的民族经济和灿烂的渤海文化,促进了东北边陲的进一步开发,丰富了中华大统一的历史涵量。创造了“海东盛国”的辉煌。

    渤海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两岸,鞑靼海峡沿岸及库页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强国。

    渤海国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以隋末唐初先后迁居今辽宁省朝阳地区的两批粟末靺鞨人和辽东汉人及部分“高丽余种”为基础建立的国家。后来,高丽国的“逋残”,以及靺鞨伯咄、安车骨、号室等部的遗民都归顺渤海,也成了渤海国的主要居民。他们在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史称之为渤海人。渤海又在发展进程中,用武力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并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行政管辖下;但这些部族,直到渤海国灭亡,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称号,未成为渤海共同体的成员。

    四.后高句丽

    后高句丽(901年—918年)是新罗贵族弓裔在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899年,弓裔起兵反对新罗。901年建都开城。弓裔声称复兴高句丽,定国号高句丽,史称后高句丽。高句丽疆域北及平壤,南至尚州。后高句丽904年建国号摩震。905年又改国号为泰封。918年被部将王建的王氏高丽所灭。

    五.其余还有室韦人.黑水靺鞨.回纥等等势力,下文如有需要再一一叙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