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军将军_第七十九章 令人神往的猛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九章 令人神往的猛将 (第3/3页)

业率羽林军2万来援,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守难攻。陈庆之在水面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胜利之后,陈庆之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闻风归降。

    5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众扼守荥阳(今属河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汜水镇)等地,以保卫京都洛阳。魏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等率羽林军7万守荥阳,以拒梁军。魏军兵锋甚锐,加上荥阳城坚,陈庆之攻之不克。时魏将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遣其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5000、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9000增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魏军共计30万人,对梁军进行合围。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但被拒绝。不久,元天穆与尔朱吐没儿相继而至,魏军一时旗鼓相望。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亲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军便悉数登城。勇士宋景休、鱼天愍首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入,遂克荥阳,俘杨昱,杀其属下37将,生刳其心而食。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谷帛都不可胜计。七万守军的荥阳挡不住七千白袍军?汗颜啊!

    不久,元天穆等引20万援兵围城,注意:其中有十五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遂率3000精骑背城而战。大破之,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陈庆之三千人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鲁安于阵前投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大概还觉得不过瘾,带着这三千人顺便进军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朱世隆不敢战,弃城而逃,梁军俘魏东中郎将辛纂,魏孝庄帝元子攸为避陈庆之锋芒,被迫撤至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此时,陈庆之距离洛阳只有一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守将元乂、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颢遂入洛阳,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入宫。元颢改元大赦,然后开始学习其他君主,花天酒地。又加封陈庆之一堆官职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

    不久,上党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万攻克大梁,并分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陈庆之闻后,率军掩袭,魏军皆降。元天穆率十余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攻虎牢,将克,忽闻元天穆北逃,自以为无后继,遂降于陈庆之。陈庆之又进击大梁、梁国,皆克之。

    这时,远在南方的梁武帝闻讯后,再次亲书诏书进行嘉勉。陈庆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阳城中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也就是说,别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这支部队最好绕开走。陈庆之又以7000之众,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但接下来,陈庆之又遇到了人海战术,接到手下一连串的败阵报告之后,尔朱荣倾北魏自己控制之下的几乎全国之兵,号称百万,当然这些人中已经是把负责后勤的都给算上了。从北边南下攻打洛阳。洛阳附近的小城在尔朱荣重压之下,又纷纷反叛。陈庆之在元颢看来虽然功劳盖世,但一开始就没想把答应南梁的条件当回事情的元颢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陈庆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动要求到黄河以北去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不久就成了元颢军黄河以北唯一的据点)。尔朱荣也执意要和陈庆之分个高下,于是一股劲地攻打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陈庆之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惨重,尔朱荣简直都绝望了,下令退兵。

    好吧!虽然北魏时期记史普遍有夸大的成分在里面,例如曹cao赤壁之战号称百万,实际不过数十万。但是就是把他战绩全部除以10,能一路杀过来还未尝败绩的,赵云盘算着和自己同名的那位三国猛将不知道是否能够做到……..

    公元536年,东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万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一个臭名昭著的家伙)乘胜进军淮上,并写了信劝陈庆之投降。陈庆之迎来了他一生之中最后一战。陈庆之手下当时不到万人,梁武帝紧张之至,急调援军驰援。刚刚出发不久,军至黎浆(寿春南,今寿县南),前线传来消息:侯景队已经被歼灭,侯景抛下辎重,只身逃跑。陈庆之已击破侯景。时值大寒雪,侯景弃辎重而逃,陈庆之则收其辎重而还。

    不过,爬梳各种立场的史籍记载,挤干神话中的水分后,陈庆之依然不失为一代杰出战将,有他的白袍飘飘,起码我们不会再将亚历山大数万人破波斯百万大军的战绩视为不可复制的传奇。

    除了以上两位颇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之外,最后一位比较贴近现实了。卢象升(1600~1639)明朝将领。字建斗,别号九台,宜兴(今属江苏)人。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后任大名知府。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入关,兵逼京师(今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属河北)、广平(今河北永年)、顺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六年起,参与镇压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直至九年九月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练兵御清。十一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攻,卢象升主张坚决抵御,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卢象升屡战失利。但他誓死决战,激励将士奋杀。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属河北)与进犯清军多次作战,均取得胜利,他率领的二万军队也死伤15000多人。但高起潜断绝了他的给养。卢象升率领不到5000人的部队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陷入了清军重重包围之中。又因高起潜故意按兵不动,援军迟迟不至,卢象升最后激战终日,力竭阵亡。有一位亲兵为保存他的尸首,伏在他尸体上,身中二十四箭而亡,可见战况之激烈。后朝廷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卢象升死于三十九岁,经常有人把卢象升和岳飞相比,比如晚清黄道让的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有关卢象升的书,仅有几本他的不同版本的奏章集,四九年后研究他的论文一篇都没见过,他似乎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黄裳一九八六年的宜兴游记说他看到过卢象升的重一百三十六斤的练功刀,铁锈斑斓,通体作古铜色。卢象升只能以人格魅力来感染手下,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时时激以忠义。值得注意的是义军的作战特色,流寇战术来去如风,两军交战,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但要对流寇作到知彼,谈何容易。洪承畴的厉害之处是善于调配各方力量进行协同作战,多方围剿,而卢象升采用的是另一方法:悍勇力战。

    看完三位大佬的战绩,赵云总结出了一点,那就是,死磕!就算没有三位的牛叉叉,但老子有羊皮卷,用人海战术也能磕死敌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