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宋朝水泥厂 (第1/1页)
在衙役的引领下,文申和林知县来到二堂。到了二堂,只见三位掌柜和八个工匠正在高谈阔论。众人见林知县进来,纷纷起身,问好。 “这八位都是我们沂州有名的工匠,两个铁匠,三个木匠,一个瓷器窑匠,一个石匠,一个火药匠。”张掌柜一一向林知县和文申介绍道。 经过一阵寒暄,文申也对这几位工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八个工匠中,火药匠的文化水平最高,是位秀才。其他的也就认识几百个字的水平。有的只认得,不会写。 “总体来说,还符合文申的需求,至少不是文盲。”文申心想。 文申把水泥制造流程和工艺资料交个一衙役,让其发给众工匠。 经过一个时辰的讨论研究,火药匠道:“其它的我不清楚,但这水泥中各材料之间的比例,在下认为还是能够办到的。” 瓷器窑匠道:“配好配方后,烧窑过程,小的认为可以。” 两位铁匠苦笑道:“各种黏土、黑石(煤炭)、石灰石的研磨还可以用石磨完成,但这一人粗,十多丈的钢铁大炉,怕是不能。” “这可如何是好?”林知县紧张道。 “可不可以,用小点的炉呢?”一个铁匠道。 文申也不知道行不行,但道:“可以试试。另外,这水泥的材料各位是否能够收集齐全。” “这材料,除了黑石,其它的遍地都有,不值钱的。黑石,临近的兖州县很多。虽然黑石能够取火,但其烟黑而多。屋里用时,容易死人。被人视为不祥之物。现在没人用它。”石匠道。 “这配方甚是重要就,你等不能向外人泄露半字,即便家人也不可。如有违犯,休怪本官无情。”林知县板起脸,道。 “我等晓得,还请县太爷放心。”众工匠,齐声道。 “你等回去准备一下,明日,开始试做。”林知县道。 …… 众工匠走后,二堂里只剩下林知县、文申和三位掌柜。 林知县道:“我来沂州上任的路上,路过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见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晚上灯火通明,甚是壮观。而此州之富裕,全靠此矿。然,沂州无矿,大量民工无所事事,特别是这个季节,全在墙根下面晒太阳。虽也衣食无忧,但也仅是温饱而已。作为父母官甚是惭愧。” “林知县,心系民生,实乃百姓之福。在这地贫多山之地,无饥饿乞讨之人。可见,林知县之功劳。何来惭愧。”文申马屁道。 “文先生,所言极是。”三位掌柜也马屁道。 “各位不用宽慰我,如果水泥能够制作成功,我想应该能吸引一些闲散之人。”林知县道。 “各位,我想水泥是能研制成功的。但为了更好大规模生产,我想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公司。”文申深思道。 “公司,公司是何物?”众人疑惑道。 “公司吗,类似作坊,里面有东家、掌柜以及各种工人。”文申解释道。 “就是作坊啊,为了叫公司啊。”众人还是疑惑。 “作坊在我们那里叫个体户,只能几人而已。而公司,里面的人员达上万之多。管理起来比作坊麻烦多了。”文申道。 “那不就是大作坊吗。”众人心想,也没多问。 “咱们亲兄弟明算账,各位看这股份如何分配啊。”文申笑道。 …… 经过讨价还价,文申以技术入股占三股,三个掌柜每人出资一万贯占两股,林知县在城西郊划出二百亩地占一股。日常管理暂时现有文申负责,同时林知县和三位掌柜各派出一账房来管理各种账务。经过讨论,未来的水泥叫沂水牌,因靠近沂水得此名。 在众工匠尝试制造水泥的时候,文申也没有闲着。文申找到一家烧制陶器的作坊,以九十九文一个批量购买容量一百斤的陶桶。 几日后,传来好消息,水泥试制成功了。文申测试了一下,发现虽然没有现代的水泥好,但也算不错了。但流程已经被众人改的面目全非,因为无法制造合适的回转窑,众人就然想到用铁锅炒,居然还成功了。文申看到几个大汉挥汗如雨的在大铁锅里炒生料时,文申惊呆了。文申现在太佩服古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了。 …… “听说了吗,沂州西郊的什么水泥工厂在招人呢,一天工钱一百个大钱呢。” “早就知道了,招聘告示到处都是,你怎么现在才知道。我早就报名了,不知道现在找满了嘛”这哥们一脸鄙视的眼光看着路人甲。 “@#¥%@#¥?……王二麻子,你不是东西。我知道后,第一个告诉你。你知道,都报名了,也不告诉我,你真不是东西,以后兄弟没得做。” …… 文申把招聘告示贴出去后,没用多久就招了二百多号人。 在一阵鞭炮声中,沂水牌水泥厂正式开业了。在林知县的一声“开工”中,六十多个石磨,在蒙着眼睛的驴子带动下,纷纷转动起来。声音如潮水般,刺激着众人的耳膜。林知县看着场面,感觉有点信州铜矿的场面。
开始生产的水泥全都供应给了林知县。林知县用水泥修缮了城墙和部分水渠等。有林知县带头,需要建房的村民市民也纷纷购买。随着使用群体的增加,水泥无可比拟的效果也体现出来。造成很多临近州县的百姓也纷纷来购买。水泥的销售局面算是打开了。 随着水泥销量的增加,文申也开始进行扩产。从原先二百人,不到两个月就增加到了,三千多人。每天生产水泥三十多万斤。每天净收益六百多贯钱。 每天大量的盈利,把林知县和三位掌柜乐坏了。文申在心中的地位又一次提高了。而当铺的刘掌柜直接把当铺盘出去了,来水泥厂协助文申管理。文申也乐的轻松,于是就把部分管理工作交给了刘掌柜。 虽然水泥厂的发展,对老百姓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了。原先兖州无人问津的煤炭,现在为了抢煤炭都打破了头。从兖州到沂州的官道上,每天大批的人用手推车,推着煤炭来水泥车卖。 而在王家堡,也出现这样的一幕。 “大丫,二丫,这是样爹爹给你们买的头花。来戴上。”王二牛,慈祥的看着女儿。 “当家的,回来了啊,在水泥厂干的好嘛,你天天在外面,我们娘几个在家也不合适啊,你看,你去和文郎中说说,我也去水泥厂怎么样?”王二牛老婆看见,王二牛回来道。 “你一个妇道人家,在家看好孩子就行了,再说水泥厂也不是你能干得了的。”王二牛道。 “不,我就要去,你看隔壁的王家嫂子,在水泥厂门口买馍,一天不比男的赚的少,她能****也能干。在家种一年的地,还不如在水泥厂干两个月的。我不想在家里。”王二牛老婆犟道。 “哎,也是这个理,好吧,后天回厂里。你也去试试。”王二牛,想了想道。 “对了,后天几个孩子也去吧,现在县里新开了不少私塾,让孩子也去识识字。厂里一个和我差不多,就比我多识几个字。每天的工钱就比我多是个大钱,奶奶的。”王二牛,郁闷道。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