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七 指婚 (第3/4页)
会考虑玉娘,哥哥虽做着个小官,但也只是八品,还不是凭功名上位,说来说去,也只是一个稍微有些地位的商家而已,你说,这样的能找什么样的好。” 噼里啪啦一口气说了一大套,眼看就要咳,董mama赶紧拿了水给她喝。 水喝下去后,宁氏又开口,“为了这些,我这个做婶婶的跑了大侄儿媳妇那屋好几趟,人家都嫌了,慧儿的事我都没这么麻烦。” “好了,太太,管不了就不管了,你做的这些,大表姑娘又不是没看到眼里……”董mama赶紧劝。 “怎么了?什么不管了?什么看到眼里?”慧娘就是这个时候掀帘进屋来的。 看着女儿又不让人通秉直接进屋,宁氏沉脸,“你乱闯什么?” “什么叫乱闯?娘,我也是听您似乎在里面发火呢,才进来看看,担心您吗。”慧娘赶紧道。 这是真的,正巧过来,就听见屋里母亲的高声,她没让门口的橘红葱白通报,就直接进来了。 正是气头上的宁氏只是冷哼一声,没理女儿。 “娘,到底怎么了?您在不高兴什么呢?”慧娘却又问。 “没什么。”宁氏当然不打算告诉女儿。 慧娘的目光落在一边桌上的信笺上,然后眼疾手快的一把抓过。 “拿来!”宁氏看见了,立刻对她一伸手。 慧娘将那信笺递给母亲,但心里却对此刻的状况已经心知肚明。 刚刚一眼扫过去,她看了称呼,自然就知道是小黄氏写来的信,再联想近来的事,自然就知道了大致—— 大新的女子,出嫁一般都是十五岁,有些早的十四岁也就嫁了,一旦到了十六岁,就算晚了。 而她的表姐宁玉娘大她一岁,今年已经十四岁了,按理说一般的姑娘都会在家里等待订亲或者待嫁。 但宁玉娘还未订亲呢,更别说待嫁。 而小黄氏却让她这般跟着她们母女,那心思是不言而喻,就是希望攀上侍郎府后能帮她选个好的对象。 母亲当然也明白,作为姑母,她当然也希望宁玉娘能嫁个不错的,所以总是去大堂嫂杨氏处。 出身上京长在上京、且又交友广泛的杨氏又是热心的,所以就答应带众姐妹六月十六去皇宫观礼那日将宁玉娘与众姐妹一起推销。 效果还不错,之后果然就又几个妇人上了心,派了人过来。 母亲听了后,筛选了两个最好的,但又怕小黄氏不满意,又去腆着脸找了杨氏两趟,然后在大伯母的建议下拟定了苗朗这个目标。 问了问苗朗,没想到苗朗还真有意,所以立刻兴冲冲的写了信过去。 不过看情形,应该是小黄氏都不同意。 看来,她这个舅母不只极品,还很没自知之明,一味想着攀高枝,怪不得宁玉娘还没说好亲,条件太高了。 只是不知最后宁玉娘到底会嫁个什么人…… “慧儿,你找我还有事吗?”接着宁氏又问女儿。 “没事,只是想问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去?于掌柜昨日写了信过来,说铺子和香坊那边没人主事,有些乱腾。”慧娘看母亲一眼,问道。 当然不是因这个,虽她和汀兰都出来了,但两位掌柜都是值事的,再加上姐夫和四叔,又怎么会乱呢? 她这番问也不过是想探探讯息罢了—— 距离六月十六薛林和吴倩娘大婚,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一切平静,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让她都以为那日薛宁头破血流的躺在岩石下的一幕根本就是梦境。 她也试图在大伯父在场时,说两句擦边话,打听一下。 但不仅没从大伯父口中掏出什么,反而惹来大伯父深思的目光,吓得她再也不敢问了。 后来她又在贞娘来时拐弯抹角的打探贞娘,但贞娘却是一副茫然未知的样子。 她又说想到了一个方子要给吴贵妃,贞娘却说吴贵妃这些日子身体不适。 听了这些,她立刻确定宫里的确又变,不过是严密封锁了消息。 但这又变究竟到了何种程度,她就不得而知了。 难道是薛宁没事,斛素凌引人提早来救了他,因此他没事。 但她敢肯定的,不管薛宁有事还是没事,这薛林都暂时不会被册立为储君了。 这样一个德行亏又凶残的人,又怎么配那个位置。
隆和帝看上去脑满肠肥,但却并不是一个昏聩帝君。 这让她很是心焦,但偏偏一切如常。 她很想让静娘去亲自问问这事,但每每一提这事,静娘就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她也就打住了。 偶然昨日就听梦儿说,肖老夫人屋里有人昨日提了回眉山的事,她立刻就来找母亲,希望母亲过去问问。 如果静娘做皇妃无望,肖老夫人也不可能总呆在这里。 但如果真做皇妃无望的话,是不是就要被指婚了呢? 哎…… 她满心复杂,却又无能为力。 “哦,晚上请安时,我和问问你伯祖母吧。”宁氏道。 慧娘听了,立刻点点头。 却不知就在她们母女说起回去这事的时候,有一对母子也在说着这事—— “回去?娘,您还是等过了中秋再回去吧,也就还有不到一月的时间。”侍郎府某处最高阔的屋子里,肖志成正看向母亲肖老夫人。 “不了,回去吧,小五房那边秋后有喜事,去帮他们参谋参谋。”肖老夫人却摇摇头。 肖志成还欲再说,肖老夫人却摇摇手阻止了他,“我老了,更喜欢呆在家里,这里吵吵嚷嚷的,又没几个本家院后的老人,总觉得乏味。” 肖志成听了便没多劝,只是道,“那我亲自送您回去。” “不了,有你二弟呢,知道你忙。”肖老夫人又摇摇头。 肖志斌已经在肖志成帮忙下,谋到了上京这边工部员外郎一职。 这工部员外郎实权不大,但却是经过好一番竞争才得到的,原因吗,正是那工部郎中已经老迈,过一二年就要致仕,近水楼台,众人盯得正是这个位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