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_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 (第1/3页)

    不管哪个时代,纺织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其心动者不计其数,以往受到技术限制,北方商人对此只能徒唤奈何,大生纺织厂的横空出现,却向他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北方人也能纺纱织布。

    大生纺织厂展示的还有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以往纺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进行,通常是男人种棉,女人摘棉桃、剥棉荚、纺纱织布。

    江南苏松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机,除了自己种植的棉花,还会用纺织所得的纱、布,于商人处换得棉花,回去纺织。

    也有商人与纺织户建立固定的关系,由商人提供原料,发给纺织户纺织,并按约定给付工钱,所得产品归商人所有。

    江南也有擅织的人家,拥有少则数台,多则十数台的织机,不过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还是分散劳作。

    大生纺织厂拥有新式织机二十台,加上纺车、轧棉机,甚至染整作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环节,这样的工场式生产方式,以前只有官方的织造局才会组织,私人弄出这样规模的工场,绝无仅有。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经营土地,即便是经商,也少有搞出大作坊的,与商品贸易相比,工业品的生产似乎更被轻视。

    与经商相比,作坊经营需要更多的技术,这或许也是作坊不得普及原因之一。

    如今大生纺织厂不仅能提供机器,还有技术,那本已经将纺织涉及的生产环节,写得清清楚楚,只要有这本书,便可以依样组成作坊,纺纱织布。

    如果说有了这本书还不够的话,大生纺织厂还将在京城开办所谓的“技术学校”。可以培训出掌握技术的“工人”。

    换句话说,大生纺织厂几乎是提供一整套的机器、技术,以及生产方案,只要拥有这些,只要有钱,就能办起一座大生一样的纺织厂,从纺织贸易中赚钱。

    京城这个地方,最不缺少的便是有钱人,面对这样的好机会,不动心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毕竟是新事物,能够立马下定决心,大笔投入将厂子搞起来的,也不多,大多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一两台纺纱车、织布机,还有这本书,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的可以的话,再放手大干。

    这其中也有那么几位胆子大的,在看过大生布样,以及现场对织机的演示以后,决定赌上一把,当场订购多架机器,最大的一笔甚至要了二十台新式织机,达到大生现在的规模。

    “要买二十台织机的,是大兴郑家,当今的国舅爷郑爽,”包有才笑呵呵地拿着登记的帐薄,给李彦展示。

    华夏社并购了京城的几家报房。加上汪文言的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经具有充足的力量,李彦就将包有才调了过来,负责展会的接待。

    李彦拿过登记薄看了看,不禁哑然失笑,郑爽要了二十台织机,二十台纺车,手笔确实不小。

    “一台织机,差不多需要三台纺车来提供棉纱,他买二十台织机,只买这么点纺车,纱线从哪里来?”李彦点了点登记薄。

    “等他发现纺车不够的时候,咱们再去卖给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会一下子订出去五十多台织机,一百多架纺车,让他十分高兴。

    李彦想了想,摇头作罢:“以后碰上这种情况,还是直接说吧,咱们不在乎那点生意,只要信誉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连忙欠身应道:“少爷说得是。”

    李彦摆摆手,让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记薄上的内容,一天订出五十多台,日产量不足一千匹布,还不算多,不过购买这些机器的都是些有实力的商人,等他们尝到甜头了,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

    这五十多台除去郑爽一个人买了二十台,还有一个叫胡文信的订了十台。其他差不多都是一两台,又以一台居多。

    大概数了数,这五十多台织机,购买者为十八人,有了这十八个种子,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个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经常在苏松会馆出没,是不是不要卖给他?”包有才见李彦注意到购买数量排第二的名字,连忙说道。

    “卖,为什么不卖?”李彦摇了摇头,他本来的目的就不是让北方挑战南方,而是推广新式的纺织机械,他还想着用什么办法将机器卖到南方去,现在有人主动上门,欢迎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不卖?

    何况,就气候条件来说,南方确实占着优势,南方还有河海运输的便利,这些都不是北方能够比拟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方依然会是纺织业的中心。

    听着包有才一一说起这个名单上那些人的来历,其中还有几个是原来开布店的,这次也抵制了大生布,却也买了一台织机与纺车回去。

    这些人都是从事布匹买卖多年,原来只能从布商那里进货,他们应该是最能认识到本地纺织业优势的,如果他们也能投身其中,对于李彦打破苏松布商的封锁,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事实上,苏松会馆虽然还维持着针对大生布的封杀,以及低价策略,实际并没有多少效果,大生纺织厂的产量不高,多数布匹通过直销就卖了出去。

    胡文信买走十台织机、十架纺车,这也是苏松会馆的策略。他们想看看传说中大生使用的新式机器,到底如何,以决定后续要采用的策略。

    由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织机、纺车,除了设计上的革命性变化,采用了飞梭、罗拉、纺锤直立等,在细节上也有所改进。

    而在生产制造上,机器厂开始便使用锁具坊与精作坊那一套精细的标准化制造方式,体现在织机与纺车上,就是每个部件与结构都尽量做到最优化。

    与普通木匠制作的机器不同。经由精细化制造出来的机器结构更加紧凑,cao作更加方便,仅仅是从外表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美感。

    只是看到这样的机器,王嘉鹏、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