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九回 农业问题 (第1/2页)
铁厂由徐洪cao办,并从遵化那里雇了一些熟练的铁匠,李彦又从军器局调了几个老工匠去支持,终于将铁厂建起来。 怀柔铁厂眼下只有一座大高炉,还有四五座中小型的炼铁炉,他们现在要做的,也只是统计各种情况下所得到铁的情况,将铁厂的运作详细记录。 李彦有后世的眼界,但并不熟悉技术细节,要想取得技术进步,还是得通过个人努力。 李彦始终相信,经验的总结可以通向进步的道路,即便他无法说出如何对炼铁技术进行改变,但只要有科学的方法与正确方向,技术的进步终将到来。 怀柔铁厂在技术上依然是这个时代的水准,虽然通过雇用熟练的工匠,差不多已经达到华北地区的最好水平,不过与南方,特别是佛山铁器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与同时代的铁厂或者说冶铁作坊相比,怀柔铁厂的管理精细到几乎繁琐的程度,每一次使用的铁矿石成色、炼造的时间,甚至力工的每一个cao作动作,都要记录在案,并规范。 铁厂与别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使用了水力鼓风机,效果很是不错,至少节省了不少人力。 水力的利用是李彦这段时间特别关注的,怀柔水力作坊的最新成果是一台水力纺纱车,这台纺纱车用一架水轮,可以带动六十四只纺锤,罗拉自动牵伸。 而既然六十四只能够成功,那么继续增加纺锤的数量,问题都应该不大。 水力织布机的进展不大,要想让复杂的织布动作全部由水力驱动,难度颇高,不过在提综、打纬等环节,织布机的机械结构也在不断做出改进。 脾气暴躁的刘铁锁最近像变了一个人,变得非常安静,刘铁锁以前自诩技术天下第一。脾气大得很,不过被李彦接二连三震住以后,已经变得非常稳重。用他训斥学徒的话来说:这天下神奇的地方还有无数,别知道一些就得意洋洋,别说是一辈子,哪怕十辈子的时间也不够用。 “水力机就是庞大了些。很多地方也用不到。”刘铁锁在李彦面前毕恭毕敬。说起最近一些事情地进展。 “少爷说过地蒸汽。确实也能推动叶轮。就是力量太小。做些玩具还成。与水车差得远了。” 在水力应用渐趋佳境地时候。蒸汽动力地研究进展却不大。李彦设计了翻斗式和风轮式两种汽轮结构。用喷嘴喷射高压蒸汽驱动。试验地效果并不乐观。很难得到足够地推动力。 高压蒸汽喷射在叶轮上。可以带动叶轮旋转。但力量不够。李彦看着拆开地机器。用手指拨了拨叶轮地叶子。突然想到使用叶轮地蒸汽机。是不是应该叫蒸汽轮机?那么简单蒸汽机地结构。难道不是叶轮式地? 李彦意识到自己可能走进了一个误区。最初地蒸汽机与蒸汽轮机应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最初地蒸汽机不是叶轮结构地。 除了叶轮式地结构。机械地动力结构还有什么?李彦几乎是马上想到活塞。汽油机、柴油机都是这种结构。难道说蒸汽机也是? 李彦让刘铁锁将这些“蒸汽机”安装起来,给锅炉加热后,用喷嘴喷射这些叶轮,发现效果确实不太好。 李彦拿起一只绘图地铅笔,画了一个简单的活塞结构:“做这样一个装置,密封的汽缸,活动地活塞……” 李彦说了一下的活塞的构成。这是一个最简单的汽缸活塞,其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当高压蒸汽喷入汽缸的时候,是否能够驱动活塞运动,其力度又如何,以此来确认活塞结构的蒸汽机是否可行。 据说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发明者看到水壶的蒸汽可以顶起壶盖,从而认识到蒸汽地力量,但要使蒸汽的力量为人所使用,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历四十八年或者还要加上泰昌元年。这一年北方的天气仍然缺少降水,好在没有发展成为大面积的旱情。李彦陆续购置以及租种了几十顷的土地。其中大部分种植番薯和玉米,还有用多方搜集来的种子,种了一些马铃薯、辣椒。 马铃薯、辣椒的种植面积都很少,虽然试种颇为成功,收获多数都留下做种,并没有马上拿到市场上去炒作,毕竟种子地问题不解决,也无法推广。 番薯和玉米之所以能快速推广开来,那是因为这两种作物,在南方已经有种植,只要将声势炒起来,自然会有人从那边弄来种子。 马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