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_第一八九回 创办书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八九回 创办书院 (第2/2页)

书院政治地理想,他们的初衷,是在乱世之中,宣扬道德教化,以及忠君爱国地思想。

    邹元标认为,前方战事之所以崩坏,将溃兵窜,坐失封疆,其原因就在于将领军士不明理学,在忠君亲上死孝之义上太过缺乏,不能杀身成仁。

    邹元标与冯从吾等人的想法,在李彦看来,虽然迂腐,特别是他们作为朝廷官员,反而将治政的希望寄托在讲学上,实在有些本末倒置。

    但是这种讲学文化,并不是没有他的作用,在李彦看来,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要是能够再大众化一点,真的能够发挥开启民智,激扬民心的作用,那么这种讲学确实能够承载民族的希望。

    在李彦看来,很多东林党人,或者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更适合做学术,而不是治国行政,首善书院就是这样的代表。

    李彦一直在华夏的体系中创办技术学校,以及基础小学,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得知首善书院的事情以后,李彦让主持华夏社的石柱国出资赞助,并且试着以华夏社的资源,创办一所华夏书院。

    华夏书院的理念与首善书院差不多,不过华夏书院更贴近民众,并试图建立一个完善的学术教育体系,这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李彦让石柱国做这件事,也等于是一种探索。

    看到魏忠贤在宫禁搞内cao,李彦也对兵战俱乐部做了调整,原本俱乐部一部分成员加入复辽军,远征辽东,也有一部分因为家中的关系,无法从军而留在京城,继续cao办俱乐部,运转得也很不错。

    而在辽南,兵战俱乐部渐渐发展成为复辽军培养军官的所在,并且还发展到登莱,也必定会被带到辽西。

    这样一来,兵战俱乐部的体系就有些不大合乎要求,李彦决定将军中的俱乐部改成更加正规的讲武堂,成为正式的军官培养所在,而民间的兵战俱乐部则挂靠讲武堂。

    趁着内cao及首善书院的风潮,李彦让京城的兵战俱乐部也活跃一些,走到民间,去唤起民间的尚武精神,并且吸纳更多的成员。

    虽然魏忠贤渐渐浮出水面让人心忧,不过李彦此时无法顾及京城的局势,其错综复杂之处,也让他头疼不已。

    李彦如今首先要做的也只是立足辽南,他计划仿效首善书院,在辽南也办一所书院。

    因为辽南的战区性质,这里没有关内那么多的人才,如果是办传统书院的话,似乎没有必要,而辽南在技术方面,已经逐渐集中了华夏系统的精华。

    李彦打算在辽南创办的书院,就要以技术为特色,他将其命名为大学,辽海大学。

    辽海大学与传统书院主讲经学不同,它是以技术及所谓的科学为主要讲学内容,因为在师资与学生方面都很缺乏,条件不成熟,辽海大学的结构异常松散,设置了数学、物理、形学、天文学、航海学等若干学科,林林总总,异常复杂。

    不过这些学科,往往是既无学生,也无老师,不仅缺乏精通这些领域的老师,也缺乏有这方面基础的学生。

    只有在李彦的干预下,才好不容易找了些技师或者有专长的人加入,也谈不上讲学如何,就有李彦出面,设置一些项目,让他们来研究、探讨和完成,并给予重奖。

    乍看起来,这个所谓的辽海大学很有些研究机构的味道,不过它的研究力量很薄弱,也没有完整的研究体系。

    为了充实辽海大学,李彦让华夏社在关内招募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愿意的可以来辽南,不愿意的则加入华夏书院,只要能找到人,华夏书院就可以将有关的学科办起来。

    创办了辽海大学、华夏书院这两所相当于高等院校的学院,李彦就构建了从蒙学、小学、中学到技校、大学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因为李彦的重视,技校尤其发达,而在辽南,因为要照顾辽民而兴办的小学很多,反倒是中学设置比较少,因为李彦是鼓励青少年进技校的。

    之前中学的设置比较接近传统的儒家经学教育,与技校面对的年龄段是差不多的,而技校在培养高等级人才方面,又存在不足,所以高等院校的出现,也是必须的。

    通常来说,中学会为高等院校培养预备人才,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常是直接走上生产一线,这之间就需要达到一种平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