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回 商税 (第2/2页)
也是担心重演万历年间,権税太监胡作非为的故事。 李彦本来就想同商人一起,弄出一个合适的办法,这个消息并没有遮着掩着,仍然是用笔名在报纸上刊发了几篇文章,阐述纳税的权利和义务。指出商人依法纳税,国家才有能力保护他们的合法利益,譬如组建强大的军队,不让外敌入侵,使他们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也只有商人依法纳税,国家才能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修缮道路、运河等等,使得他们经商的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商人纳税,可以享受这些好处,反过来说,朝廷收税,就有义务做好这些事情。 李彦的这几篇文章,引起的反响甚至要比筹建海关、征收工商税等来得更加猛烈,因为缴税本来就是惯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都是皇帝的,纳税属于纲常伦理,从来没有人因为要收税,而跟他们讲这些道理;他们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纳税还有这些好处。 然而不得不说,这些观点说得确实在理,就好比海上贸易,特别是在北方,有了大洋舰队以后,海贸比之从前变得更加安全方便。再好比北方的建奴,要是让那些野蛮人冲过来,肯定没法做生意。 当然,并不是每人对此都有体会,但是对很多人来说,都觉得朝廷表现出来的这个姿态,大不寻常,用有些人的话来说,就是“循循善诱”。 而且官方还在报纸上征意见,税率如何,如何征收,如何监管等等,洋洋洒洒十几条,还让他们提意见,有什么看法都可以通过各地的官衙,驿站,以及华夏社进行反应。
多数人对此示接受,而且是心甘情愿的那种。毕竟,税率不少太高的话,这样的姿态让大家都能接受。 当然,道理是这么说,但要让一些习惯于免税和逃税的人来说,未必就能心甘情愿,总会有人觉得有些事情就应该是朝廷做的,不该让他们付钱,此外还有很多质到时候会乱收税之类的声音,但是在朝廷积极的姿态,以及务实的举动之下,支持者还是主流,各种各样的意见也提出不少。 朝中文武大臣对于设立海关大致也持支持的态度,明朝的海禁,事实上早就已经开海,市舶司也一直都在运转,包括各地的钞关。 对于彦整理工商税,内阁自然不会反对,但也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说不要扰民,不能与民争利。 就明朝商税的实践来说,为不像田赋那么容易确定具体的数目,所以多是采用定额的方式,譬如说临清钞关,一年要收六万两税银,大致都是如此。 李彦翻了翻夏熙等人整理出来的税目,事实上很多税目也都存在,不过朝廷这边却很难从中获得财政收入,而在地方上,从事工商者可能也并不少交税,这就是执行不力,或者说很难执行。 来自苏松会馆、海商协会等在京的一些商人,凭籍在辽南时的良好关系,被夏熙邀请参加一次“茶话会”,也就是一边品茶,一边讨论事情。 夏熙现在的品级不高,过去又是相熟的同行,大家说起话来也比较随便:“朝廷要缴纳的税收,咱们荣昌号从来没有缺过,但是有些话在这里还是要说给夏掌——夏大人,我们希望的,就是能够像辽南那样,首先是税目明白,该交多少税,大家心里都有个明白账,不能乱收;其次就是一税制,不能重复的收,譬如俺们的货物从南边运过来,运河之上就是十几道税卡,本来的税率并不高,十几道卡收下来,那就不是小数字。” 这位跟夏熙比较熟,也一直都做辽南那边的生意,习惯了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家的反应也都差不多,税可以交,但是税率要合理,还有就是上面这两个问题,税率要明白,不能重复收税。 “茶话会”开到最后,李彦突然出现给大家表态:合理税率、收税透明化,并实现一税制,这将是工商税包括海关征税的基本原则。 “希望大家能够给予有力的支持,我们来一起创造一个最好的贸易环境……” 如果说辽南时的李彦只是权力大一点的地方官,如今身为内阁次辅,其地位和影响力无远超往日,他的表态,立刻得到在场的商人集体鼓掌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