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云飞扬_第三十二节 飨会父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节 飨会父老 (第3/3页)

。你不仅不替我分忧,还在这里收揽人心,意欲何为啊?

    “哦,惠真说说怎么回事!”

    “是!我们光一万八千五百名将士一天就至少消耗粮食七百石,对于六千匹骡马而言,以前有青草还好点,现在渐进冬季,只能以粮为主,就是拌上枯草,一天至少也得四百石的粮食,这里面还不算生下的小马驹呢。而喂这么点饲料,只好保命,马肯定会掉膘的。就是这样,全军一天没有一千一百石的粮食根本没法维持,一个月就需要三万三千石的粮食,即使二十万石的粮草,也最多可以用六个月,渡过冬春而已。一旦要作战,肯定消耗更多,用的更快,最多维持到明年开春而已。再说,不趁现在秋收赶紧多征点粮,明年春天青黄不接到哪里去找粮食?”

    桥良的话听得我直皱眉,这个好人太难作了,你要爱护百姓嘛?好,那你别征粮了,可我这两万大军吃啥喝啥,我总不能让他们学习那些道士鬼扯的服气吧。兵无粮自散,所以老百姓经常把士兵称为“粮子”,说穿了,很多人投军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你既然要严格执行军法,不让大家和李郭部下羌胡儿一样出去抢劫,那就要供应军粮,让大家有饭吃啊!老百姓没饭吃还造反呢,军队没饭吃,那还了得。

    哎!真是烦那!事情太难办了,好人太难作了,主将太难当了!别看人前威风凛凛,一副大权在握的样子,但实际上要cao心的事情太多,很多苦水都是一个人悄悄咽。

    我在上座犹豫了半晌,狠了狠心肠,对两位县令说道:

    “明廷所言的情况我当然知道,但就是有再大的困难,军粮供应也必须保证!”说到这里,我眼睛寒光一闪,杀气腾腾的站起来。

    “为了保证顺利征粮,我决定派麾下部将去协助你们二位,如岳!”我大喊一声,徐陵应声而入。

    “命令庄校尉协助新丰许令(县人口在万户以上,称为县令,比千石,万户以下,称为县长,比六百石。)征粮,蒲校尉协助灞陵毋丘令征粮,本月底之前各自必须完成征粮十万石的任务。完不成任务者,军法从事!凡是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亭长和里长一律斩首。”

    “是!”

    我的命令下完,两个县令脸色灰白,半天每回过神来。战战兢兢地说:“将军,将军,这,这。。。。”

    “请二位贤令也立即行动吧!如果到十月旦时,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我想大度饶恕,其奈军法何?还望两位不要以身试法的好!”

    刘遇、两个县令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本来以为就最多求情不行,没想到竟然适得其反,弄得我下了死命令,几个人脸色都很不好看。特别是刘遇,本来是为乡亲父老请命的,以为我看在他的面子上,至少可以减一点,没想到闹得这样,回去见父老,实在太没面子了。

    看着他们三人个个面色不渝,起身都要告辞,我心里苦笑不已、冷笑不已,心说:你们以为我喜欢作恶人啊?但征不到粮,你让我****两万将士喝西北风啊?再说了,我这至少还是养活管理了两万军人,如果没饭吃,这些人跑到民间,肯定三辅之地立即就乱了,还谈什么种庄稼,还谈什么安定生活?老百姓没饭吃造反还有军队可以镇压,军队没饭吃造反那就天下大乱了。就是现在我顶着将士们的怨恨严格执法,你们以为容易啊?你们不仅不知好歹,还给头上脸,竟然要把十万石的任务减少到一万,也亏你们想的出来?尤其这个刘遇,自己吃着我们抢的粮食,还敢在这里帮着外人大放厥词,真是坐着说话不腰疼。既然你拥护减少征粮,那就先停止了对你的军粮供应,看你一家几口如何开伙过活?不过这些气话也只好心里说说,面上还得不露声色。

    看着他们起身,我举手制止,大家莫名其妙互相看看,但都只好坐下。

    “嗯!对于踊跃多交纳粮食的人,我将会申报朝廷进行嘉奖,甚至提拔为官员。”

    说到这里,想到鲍母刚才的一番训悔,我心里一酸,暗自惭愧。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而且往往差距就象天和地一样大。下了这个死命令,我也清楚,为了征粮肯定会杀人的,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总要做点事情报答老人家一片殷殷劝导之心。

    “再过七天就是十月旦了,为了与民同乐,我决定呢,由我出面和出物,请两县六十以上的父老三百到灞上飨会,其他亭里也自行组织‘乡宴酒’,以复长幼尊卑之礼,以教化人心,啊?”说道最后,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我这一面抢粮,一面用抢来的粮食宴请被抢的人,一会儿扮黑脸,一会儿扮红脸,打三巴掌,揉一揉,也未免,未免太那啥了。他们几个心里肯定都在暗骂:虚伪无耻。不过也没办法了,这就叫成人不自在,再说了,那些皇帝牧守还不都是这样作的嘛?

    “是!”三个人看已经无法挽回了,有气无力的答道,然后退出,只有桥良兴高采烈、高仰着头奔了出去。

    初平三年(192)十月一日,虎贲中郎将杨飞召集灞陵、新丰六十以上父老三百人飨会于灞水之侧,人赏熏rou一斤,父老皆得饱其腹,长幼之礼毕,洵为乱世盛会。

    附:

    关于军队的辎重之庞大,大家可以参见《军事后勤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著名的“皮旅”,也就是皮定均将军率领的那个旅,在中原突围时,为了轻装快行,在撤退途中扔了两次辎重,虽然皮旅只有五六千人,但仅仅他们第二次扔的东西就填满了一个山谷。

    所以一支大军的调动之所以麻烦,问题主要出在后勤上。古代军队虽然不存在弹药供应的问题,但箭矢的消耗也是十分巨大,妄图用回收的方式来解决根本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每次打完仗都有伤员,你总不能把他们也全部杀了吧,这些人不仅要使用很多的车辆去运,而且要占用许多有生力量去保护和照顾,同时也会大大延误军队前进的速度。再有就是粮食的问题,除非采取抢劫的方式就地取粮,否则就必须有一支庞大的后勤保障队伍拖在后面。而将领们经常用的出奇制胜一招就是截断敌人的粮道或者焚毁他们的辎重,这样就是再勇猛的部队也只有束手待毙的份。古人云:计狠莫过绝粮,信非虚言。

    回答读者:

    1.对于荀攸弃官而逃我有点想不明白,他要是真的讨厌董卓,在董卓当权时为什么不离开朝庭?是不是那时他还没有从仕呢?爱华2000

    答:大家可能都知道王允他们诛杀董卓,殊不知荀攸也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不过被发现了,关在监狱一直到董卓死去,才被释放出来担任黄门侍郎,李.郭等控制长安后,他就放弃官位到荆州去了.

    2.私以为,汉代是用皮索等物来代替马蹬的.以至于无法从墓xue中获取实物.想那霍去病千里奔袭匈奴王帐,如果不将自己固定在马上,实在是难以做到.可能有些骑手会在作战的时候,将自己捆绑在马背上吧.粘糕

    答:答:汉朝.三国是没有马镫,这是挖掘出来当时的陶佣和壁画显示的,可能大家难以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社会的进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哪怕是军事领域,而说实在的,马镫的发明在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促使了骑兵的崛起,甚至可以说西方骑士的产生都与此相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