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集_触龙赵太后,千古大忽悠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触龙赵太后,千古大忽悠1 (第2/2页)

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曰‘必勿使反’,岂非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此其近者祸及其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之计短也,故以为爱之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史记赵世家》

    需要说明的是,司马迁在这里抄了《战国策》。人们可能要问啦,司马迁写自己的书,为什么要抄《战国策》呢?这应该是其写书时存旧说的写作原则在起作用。《战国策》是司马迁以前的文字记载,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这类记载应该被尽可能利用。但菜九以为,《战国策》的东西,基本上不可信,谁用谁上当。司马迁可能的后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引用了这个材料,并在末尾加了个完美的结局——秦师退。司马迁对这个记载的定位,也印证了菜九所说,只要有记载,人们总会想方设法使之固着在某一个时间段上,成为可以考察的历史。司马迁的这个定位,应该也是经过慎重考量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时间段,才会出现太后新用事的场景。只是这个首尾完整的事件,一旦放进当时的国际背景之中,就非常的不相容,其可靠性非常可疑,所以这个定位是对是错,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这个具体的时代国际背景中,齐国正是那个被赵国打得满头包的人,按人之常情,赵国倒霉的时候,齐国不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就算非常仗义了,而要求其捐弃前嫌,拔刀相助,就未免太过分了。所以菜九以为这个记载是假历史,将对这方面的考察心得写成了《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并简写为《中国人最不讲认真——触龙不说赵太后》,在网络上到处张贴。而令人感到郁闷的是,菜九因此受到很多攻击,被骂得狗血喷头。骂菜九的理由是,古人可不像菜九这样功利狡诈,没准古人因为深明大义,还真会干这种捐弃前嫌的事呢。以德报怨嘛。因为骂得人多了,菜九也拿不定主意了,以为可能人们说的还真有些道理。为此,菜九回应道,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国人喜欢满头包。但骂菜九的人又不干了,你才喜欢满头包呢。看来没有人喜欢满头包这一点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菜九有时颇不厚道,总要让人做这样的选择题,而且无论怎么选,都对选择者不利。具体到这个具体事件上,你要么接受其为假历史,要么承认你喜欢满头包。而人们往往两个都不认,真是进亦忧退亦忧,竟不知何时而乐。其实想开一点也没什么,做鬼也幸福,何惧满头包。据菜九一直以来对人性的考察,觉得其最基本的东西变化甚少,并且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多少改变。好像是马基雅维利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可以忘记亲人丧失之痛,而绝不会忘记财富丧失之痛。换言之,喜欢满头包,不符合人的本性。古代的人就那么高风亮节,就那么喜欢搞得满头包?如果人们愿意相信,那是他们的事,反正菜九是不信的,太不符合人之常情了嘛。人们可能非常熟悉这样的场景,大凡与我们有过节的人一旦倒霉,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拍手称快的。像今天日本、美国如果摊上什么背运的事,叫好的人就多了去了。这其中就反映了人之常情。

    什么是人之常情?即以借钱或找人帮忙为例吧,总应该找最可能答应你的人,而不该向那些根本不可能借钱帮忙的人开口。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就是想让人们相信,完全可以找根本不可能帮忙的人帮忙。

    闲话少说,关键是你这个满头包的齐国会不会帮他赵国这个忙,解赵国这个危。顺着以上的图示,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他是否真挨打了,真被打的到了要四处求援的地步了吗?其次我们应该了解,他被打后,会去求你那个满头包吗?这个满头包又是怎么来的?这里面牵涉到的事情太多,头绪太乱,想讲清楚还真不容易。但讲不清楚也要讲啊。就让我们耐着性子看看当时的局面是怎么样的情形,是不是与你我他的情况差不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