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识楚怀王(最新版)5 (第2/2页)
楚怀王史有二人,一为战国楚怀王,一为义帝楚怀王。二人关系为祖孙,似均未葬寿春。田家庵今属淮南市,菜九看了此文后,托人调查此事,亦不甚了了。不知此楚怀王为谁。依范增的说法,怀王入秦而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此楚怀王极可能是义帝之祖。但此地又是九江王黥布辖区,其杀害义帝后,又予以厚葬,于理亦通。 向来以为,义帝最终归葬于湖南郴州,据《史记集解》引汉人文颖说:“郴县有义帝冢,岁时常祠不绝。”文颖为汉末人,果如其言,则对楚怀王的祀祭持续了两汉的全过程。又据《水经注疏》熊会贞按:“《元和志》,义帝墓在县西一里。今陵在郴州旧儒学后,高二丈。”则义帝陵至清仍存。仓修良《史记辞典》称,今湖南郴州市解放南路有义帝冢。又据刘范弟引《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辰州府溆浦县》云:“义陵废县在县北,汉置,属武陵郡。(义陵纪)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曰义陵。”其地在今湖南常德一带,似与义帝之死甚少牵涉。不知顾氏所据为何。(参见《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善卷传说与蚩尤的关系考论》)但这些记载表明义帝甚得民心,此特质正与范增主张立楚后以从民望相呼应。虽然义帝之名号为项羽所立,但这一个“义”字,倒是非常符合其为人的。 汉定天下后,曾为近代列国之君之无后者设守冢人户,其中没有义帝。是不是刘邦对义帝的事毫不放在心上呢?可能不能这样看。因为讨平天下后,刘邦立即下诏:“楚地已定,义帝亡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这是把齐王韩信转封为楚王以继义帝之香火。比照于刘邦日后为陈胜等无后先贤定守冢人户的事迹,刘邦旧主楚怀王的地位要高出众人其多。这或许与楚怀王的历史功绩是相称的。《通志氏族略六》曰:“楚怀王孙心,都郴,其后遂为郴氏。”《史记》明言怀王无后,这种由无后而有后的结局,或也是朝廷的安排。由此看来,刘汉皇室对怀王的盖世奇功是相当尊崇的。《茶香室续钞》卷五《楚姑》称:“国朝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云:楚姑,义帝女也,帝为项羽所弑,姑年十四,遂自杀。楚人立祠以祀,在盱眙县署后山,相传即故葬处,见县志。”此事或为当地民间流传,其实否不详,但见人心向义,为义帝抱屈。 义帝对自保的不作为,造成了他的悲惨结局;而他的悲惨结局,又关乎天下气运。因此,无论其生其死,都主导了历史的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义帝的存亡是维系天下安危的重要因素。正如明人唐顺之所论:太史公叙立义帝以后,气魄一日盛一日,杀义帝以后气魄一日衰一日,此是纪中大纲领主意,其开合驰骤处具有喑呜叱咤之风。(《精选批点史记》卷一)这是在说项羽的走势图呢。 楚怀王的重要性并非只有菜九知道,这样大的功劳,想不被别人注意都很难。只是这样看的人数量较少而已。因此,以其历史功绩是如此之大,其影响是如此之巨,而在司马迁的书里楚怀王居然没有专传,这一点历来引起人们较大的争议。其中以清人赵翼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其曰:《史记》不立楚怀王心传,殊为缺笔。陈涉已世家矣,项羽已本纪矣。心虽起牧羊,然汉高与项羽尝北面事之。汉高之入关,实奉其命以行;后又与诸侯共尊为义帝,而汉高之击项羽也,为之发丧,则心固当时共主。且其人亦非碌碌不足数者:因项梁败于定陶,即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因宋义识项梁之将败,即拜为上将军;因项羽残暴,即令汉高扶义而西;及汉高先入关,羽以强兵继至,亦居灭秦之功,使人报心,心仍守先入关者王之之旧约,而略不瞻徇;是其智略信义,亦有足称者,非刘圣公辈所可及也,自当专立一传。乃《史记》逸之。岂以其事附见项羽诸传中,故不复叙耶?然律以史法,究未协也。(《史记会注考证项羽本纪考证》)
如同许多前贤一样,菜九曾经对司马迁没为楚怀王立传有点微词。实际上,这个问题可能也让司马迁犯难。立其为列传吧,显然过低;立为世家吧,又已有了陈胜;立为本纪吧,本纪已有十二个,安排不进去,且高过陈胜也不合适嘛。像陈胜的行为,司马迁将其比之于商汤灭夏、周武灭商、孔夫子著春秋,属开创之功。楚怀王的功劳虽然大,从位次上来说,也只是收陈胜未竟之功。当然,如果不是被项羽的言辞忽悠了,以司马迁之才,完全可以想出办法多给点笔墨,记录下那些壮怀激烈的场面。那个绝地反击的战略部署,完全可以比美于陈胜大泽之举,非常值得予以浓墨重彩的描摹。而少了太史公如椽大笔的描摹,即在楚怀王问题上,我们就可能永远失去了一些足以永垂不朽的历史画面。因此这一疏漏,就成为后世无法补上的缺陷了。其实也不能说司马迁对这个问题没做过一点处理,在《秦楚之际月表》中,秦二年六月,楚怀王继陈胜之统为楚王;汉元年正月首格,大书义帝元年,以义帝代秦。到汉二年项羽灭义帝,直到表结束,这一首格就始终为空格,而未将项羽之楚升格。不要小看这一安排,这也可以视作为最大的尊重。对此可以参考《六国年表》,年表中周赧王之后,周所处之栏留空,到了秦始皇元年,就将这一栏由秦顶替了,而当时的秦始皇,只是秦王政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楚汉之争是在义帝的背景下进行的,司马迁对楚怀王(义帝)的地位也算是用心作了安排,而义帝之死日后又成为汉兴项灭的主线,其事迹也就隐含在刘项的历史中了。但司马迁没有给出具体评价不仅是一桩憾事,而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为没有史公的评论在前,很多不负责任的人就开始说胡话了。说胡话的人最大的特点是胆子大皮厚,像上述的大牌史学家的胡言乱语,居然敢印成白纸黑字,公然搞冤假错案,真以为天下人就那么好欺吗?不过天下人之容易欺骗也是事实。如果放在旧时代,像那个说胡话的人,就凭他那几句胡话,基本上就不要在圈子里混了,但在我们今天,他还不是被称为著名的什么主义史学家吗? 义帝楚怀王功在天下,其不受重视甚至被滥泼污水,实在令人痛心。其是其非,以上基本上都讲到了,最后让我们征引一些古人对楚怀王的赞誉,以作为此文的结束。 戡乱之谓武,除暴之谓仁,知人之谓智,复仇之谓孝。备四者以成大功,则千三百年惟义帝有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夫其遣诸侯以诛暴,可谓武矣;出秦民于汤火之间,可谓仁矣;令沛公先入关以平秦,可谓智矣;灭秦以复先王之仇,可谓孝矣。位虽不终,功亦伟烈,虽少康诛羿,句践沼吴,齐襄迁纪(菜九按,齐襄,原作秦襄,误),子胥鞭楚,论德比义,我无愧焉。 张俞《义帝新碑》 义帝已立,纵使项羽不杀之。下来汉高将如何区处。要之,天运在汉,所以项羽自杀了义帝。小人枉了做小人。汉高因之为资,缟素发丧。君子赢得做君子。 《木锺集》卷十一 袁了凡评:楚怀王孙心,亡国之残孽也。项王徒以名义起牧羊而王之。一日在上,乃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虽羽之慓悍,且有宿德,固亡假也。入关之役,独遣沛公以宽大长者,就此一事,而知人之哲,安民之惠咸具焉。及羽入关,使人致命怀王,王乃曰如约,不以羽动也。可谓有帝王之英略矣。天命不在,卒死于贼,惜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