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神子_第十章 齐心协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齐心协力 (第1/2页)

    当中国的大银幕上只能播放好莱坞的《花木兰》,《冰河世纪》,《功夫熊猫》时,很多人都忘记了中国人也曾经有自己的动画经典,《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

    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国的水墨画风格,中国本土化的人物形象,那才是中国人独有的作品。

    比如《功夫熊猫》,林明越对它并无恶感,那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它终究只是披着中国元素的外衣,骨子里还是美国人的东西。里面的插科打诨,是属于美式幽默,阿宝的原型相信也是美国人的形象。这没什么错,美国人制作的嘛,但你非要说它契合了中国文化,那就搞笑了。

    《国富论》宣称人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孟子说舍利取义。西方人注重书面的契约精神,中国人讲究一诺千金,言出必践。二战时战场上西方人弹药打光了就投降了,中国人弹尽粮绝时与日寇拼刺刀,用石头砸,用牙齿咬。

    普世价值观,如公平,正义,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为了拉拢张浩伦和陈铭醉,也为了让经典重现,林明越决定让《哪吒闹海》重见天日。至于为什么不选影响力更大的《大闹天宫》,很简单,因为哪吒更可爱。

    林明越拿着铅笔在纸上刷刷的画着,不是停下来,低头苦思一会儿。因为他不是在简单的复制,而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

    经典归经典,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不可能被每一代人热捧。

    八三版的《射雕英雄传》,刚刚引进内地的时候,当真是万人空巷,憨憨的郭靖,娇俏的黄蓉,胡闹的周伯通,给八零后一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十年后回头再看,就会发现许多瑕疵。整部剧的节奏有些缓慢拖沓,《铁血丹心》里关于杨铁心和包惜弱的情节编剧加的多了,有狗血的倾向。

    不是说它不好了,而是它在它的时代是最好的。《乱世佳人》,《罗马假日》是传世经典,可九零后零零后有几个看过的,因为时代总是在前进的。

    《哪吒闹海》亦是如此,1979年摄制的《哪吒闹海》,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林明越要在保留它原本精华的基础上,加上新时代的东西让它焕发新的光芒。

    首先故事的主题不变,依然是反抗****,因为这最能引起国人的共鸣。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如果昏庸,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统治或许还能勉强维持,但要是残暴,统治绝对长不了,如周厉王,秦二世,由此可见国人对****的深恶痛绝。

    这样的话龙王就要刻画的更坏一些,吃童男童女,搜刮民脂民膏,四海龙王攻打陈塘关时肆虐百姓的凶恶。还有小哪吒在城里的快乐生活也要画的细致些,这样的话,正反两面的对比,凸显龙王的蛮横,衬托了哪吒被逼自刎时的悲壮,让人有强烈的代入感。

    第二,将李靖的形象丰满些,多描绘一些李靖和哪吒间的父子情,这样在后面李靖面对保护儿子还是保护全城百姓的两难境地,有剧烈的心里挣扎,会形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四海龙王的势力要画的大些,有铺天盖地的虾兵蟹将,让人有无可抵抗的感觉,李靖的无奈才会让人觉得真实。

    第三,画面细致化,打斗要更精彩,尤其是法宝的使用。《哪吒闹海》中的色彩运用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在新的时代要有新的要求,不能照搬原作,画面要更精致些。比如影片开头四海龙王兴风作浪,有些大而化之,要加上船上的人驾船苦苦挣扎的画面,能更加显示龙王的邪恶。法宝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好的中国特色。法宝法宝,有法术的宝贝,不是金箍棒,九齿兵耙单纯的兵器,混天绫,乾坤圈,风火轮,要赋予神奇的能力,显得与众不同,战斗会更精彩。

    林明越心无旁骛,对比着脑子里的电影专心的画着,全然没有发现同桌冯雾影侧着头一直看他的画作。

    安排座位时,将普通科与特科特意搭配,为的是让特科学生的文化课不会落下太多,于是林明越与冯雾影这个大美女成为了同桌。

    不过,冯雾影性格高傲,全班的男生也没有谁和她熟络的,即使是姬潞和虞闻墨这两个超级美少年她也不假辞色,与林明越成为同桌后,二人的交谈次数都能数出来。当然林明越也不会上杆子招惹她,再漂亮也是个未成年少女,苏琼比她毫不逊色,自己也没有行动,还是青涩。

    画累了,林明越舒展一下胳膊,倚在椅子上歇口气,看到冯雾影盯着自己的画看,也不奇怪,只是微微一笑。冯雾影喜欢看漫画他是知道的,每周都要看国内的一份知名漫画杂志。

    冯雾影看完了,发现林明越在看她,也不在乎,从自己书桌里掏出一张粉色的纸,折叠着的,递给了林明越。

    林明越诧异的看了她一眼,冯雾影面无表情的道:“不要误会,昨晚有人看到你打架的样子,对你有好感,托我给你的。”语气很是不屑。

    林明越笑眯眯的接过,打开来看,果然是一封情书,里面无非是一些爱慕的话语,下面没有署名,看完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