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自由通商 (第2/2页)
过程中,只要有一个流程中出现的失误,就会铸出一门废炮。 就算是在迎君港上,不但炼铁铸炮两相分工,就连炼铁的过程也是分工仔细,如何控制炉火,如何加铁矿,如何加碳粉,如何鼓风,如何出铁水,如何控制铁水中的碳含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除了刘致远外,也只有他的徒弟陈季立能弄清楚。 另外,火炮的浇铸也是工艺繁复。它们浇铸成型之后,还要用水力驱动的炮筒镗床进行再次加工。最难做的是子炮,它们还要用打磨机来打磨。在如此多的配套工具下,火炮成了标准化生产的成型品。工匠们只是流水线上的工人,只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其中的工艺原理,他们所知不多。 所以,就算是有人高薪从定海军挖走工匠,也不能造出定远炮,因为炼钢工艺、机床的设计以及打磨机的设计等等核心的工艺只掌握在刘致远的手中。 再说了,定海军的工匠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挖走的。刘致远对工匠的重视程度,让那些工匠有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感觉,一个个都死心塌地的跟着。另外,这些工匠的家人,刘致远一早就派人把他们从大陆上接来了。 虽然有一些工匠的家人并不想背井离乡,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些不乐意。不过,他们也经不过刘致远的“糖衣炮弹”的攻击。在迎君港,这些人好吃好住,除了不能离开迎君港之外,可以自由活动,也没人管他们,他们乐得自在。有一些人甚至觉得闲得慌,就加入到了定海军中帮忙打理军务。 既然家人都在迎君港,那些工匠也只好把家安在定海军中了。再加上定海军发展迅速,一年的时间里打了数场胜仗。现在有人有枪有炮有船有地盘,俨然一海上诸侯。那些工匠就算是再傻,也知道什么叫沾光,什么叫大树底下好乘凉。所以,他们也鼓励自己的家人加入到定海军中,为的就是提前靠上这棵大树。 “刘公子,这些重炮的射程有多远呢?”戚继光问道。 “打到对面的官船都没问题。”刘致远脸上微微一笑,含糊其辞地答道。 “大言不惭!后装炮不可能有这么远的射程。”身后传来一阵鄙夷之声,刘致远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七品官服的人一脸不屑地说着。
刘致远也不解释,因为跟这些自大无知的人没什么好解释的。 “刘公子,可以跟本官说说王直是被擒获的过程吗?”戚继光不想把气氛搞僵,话题一转不再说火炮。 “过程没什么好说的,这个王直活该倒霉,自己撞到了我们定海军的炮口上,我就顺便把他捞回来了。没想到,这个王直还这么值钱,这一次真是淘到宝了。对了,以后朝廷还有什么对付不了的敌人,告诉我们定海军一声。只要价钱合理,我们定海军就帮你们把人弄来。”刘致远一脸得意地说着。 戚继光一行人听了这话,好一阵脸红。朝廷对付不了的人,要找别人去对付,这朝廷也太丢脸了。身为朝廷的将领,戚继光自觉面目无光。 不过,事实就是如此。人家定海军就是灭倭专家,且不说擒获王直之事,因为这事没人看到,过程不得而知。就说这横屿岛之战,人家定海军愣是把这个朝廷官兵都束手无策的倭寇老巢给端了,这是很多人亲眼所见的,不服还真不行。 众人沉默了一会,戚继光问道:“刘公子,以后有何打算?” “没什么打算,打完海盗打倭寇,打完倭寇,嘿嘿...”刘致远的脸上一阵得意地笑,不再往下说。 言者有心,听者有意。这些人俨然可以猜出刘致远没说的那些话是什么。既然把四周的敌人都抢光了,那就轮到朝廷了。如果定海军调转炮头,从义军转为海盗,恐怕比现在的倭寇更可怕,朝廷将无人能挡。 “咱们现在不说这些了,对了,小妤还好吗?”戚继光也知道眼前的刘致远心有大志,不是他能劝得动的,所以,他也不想再谈兵事。 “阿妤有喜了,所以这一次没跟我一起出征。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当爹了。到时侯,我请戚大人和戚夫人喝喜酒,还望二位赏脸光临。”刘致远与戚继光若无旁人地交谈着。 “那是自然,小妤是拙内的妹子,本官一定前往叨扰。不过,不知刘公子现居于何处?”这个问题,朝廷方面也是很想知道的。 “明年七月,我一定携妻儿随大军到访杭州湾,到时候,请戚大人也方便。”刘致远如是说着,俨然把东海当成了自家的后院,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戚继光又是一阵脸红,定了定神说道:“哦,对了,胡总督曾托付本官给刘公子带一句话,他说如果刘公子能跟朝廷合作,他可以给公子自由通商的权利。” “哦,胡总督还真贴心啊,知道我最想要什么。不过,我不信他。一是因为他的人品太低劣,我不敢相信他;二是因为朝廷里他说了不算,我没理由信他。”说真的,刘致远真的很想要自由通商的权利。如果有了这项权利,定海军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就不用再偷偷摸摸地做走私生意了。 “刘公子,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没有自由通商的权利,只怕公子很快就会因为缺乏军需而陷入困境。没有了火药,公子的火炮再犀利也是无用。”徐渭沉默了半天,现在终于开口了。 “这个不劳各位费心,实在不行我就以战养战,反正天下这么大,可以抢的地方很多,我就不信抢不到火药。”刘致远一副吃定你们朝廷的神情,无所谓地说着。 以战养战!众人一听到这个词,心中不由得一惊。什么叫以战养战?不就边打边抢吗?这跟倭寇没什么两样啊。这东海之上,也就东南沿海最为富庶,不抢这里难道去抢穷得叮当响的倭国?众人此时,已经可以预想到东西沿海将会是一副怎样的可怕场面了。 “其实,我还是很想要自由通商的权力的。不过不是现在要,也不是跟胡贼要。而是要等到东南倭寇清靖之后,我才名正言顺地向朝廷要这个权力。我相信,那个时候朝廷应该不会拒绝我的这个要求吧。” “海禁是祖制,朝廷是不会破例给私人通商的权力的。如果刘公子同意与胡总督合作,他倒是可以让公子效法佛朗机人,划一小岛而私下通商。”徐渭说道。 “祖制?!”刘致远轻蔑地一笑,说道:“如果朝廷不给我这项权力,我自信有能力把中原搅乱。到时候,中原军阀割据,不要说要自由通商的权力,我就是割据东南自称皇帝都行。” “中原大乱,对谁都没有好处。”徐渭说道。 “是的,和则两利,分则两败。中原一乱对我没有好处,不过,对你们更没有好处。反正自由通商权我是要定的,现在先跟你们通通风,以后具体谈的时候,你们最好聪明一点,不要再用什么祖制不祖制的理由来敷衍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