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7章 海上白银之路 (第1/2页)
“黄公子,那些货物能出手吗?”刘致远在客厅接见了特地从舟山岛随军前来的黄光升,他口中所指的货物,当然就是倭国女奴。在刘致远的眼里,她们根货物没什么区别。 “只要价钱合理,出手不难,可关键是怕官府方面会施加阻力。刘公子,您应该也知道朝廷向来是要面子的。买卖蕃国人口这种事要是传出去,对地方,对朝廷,上下都会觉得没面子。”黄光升无奈地一笑,接着说道:“贫苦男子不是没钱买不起,就是买得起也怕被官府把人带走,就算是官府不带走,也怕这些女人逃走。买得起而且敢买的人,都是有权有势的人或者是有关系的青楼,他们当然只选漂亮的,姿色一般的都没人要。” 刘致远听了这一番陈述,不禁摇头苦笑。他没想到自己好心要为广大贫苦百姓“扫光”,却是好心办不了好事,好处一点没让贫困百姓摊上,倒是便宜了那些好色下流的地主老财。 “那就这样吧,卖得出去的就尽量卖高价一点,那些卖不出去的,就运到台岛去当奴隶。”刘致远转念一想,买卖倭奴赚不赚钱倒是此次,关键是能有效地减少倭国人口,就算是不能帮广大的光棍们“扫光”,那也不影响这一项政策的实施。就算是一个也卖不出去,还可以拉到台岛上去当农奴使用。 “刘公子,倭国盛产金银铜,公子怎么不收取这些最重之物呢?”黄光升小心翼翼地建议道,并且将一本小册子双手递到刘致远的面前。 刘致远打开一看,眼睛顿时瞪圆了。小册子上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让人激情澎湃的很黄很暴力的内容,而是介绍另一种世人都无法抗拒的东西——暴利是怎么产生的。 丝绸,瓷器、茶叶... 中原能生产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而驱动中国不断扩大商品生产的却是中国紧缺的贵金属--白银。 明朝初年,白银也还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甚至禁用金银交易。《大明会典》中,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并没有"银法"。但是,尽管朝廷有明确禁令,但白银在民间市场上的使用却并未停止,反而随着市场贸易的活跃而渐成大潮。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商人们在从事朝廷禁止的走私贸易中,所获得的暴利而迅速积累了无数白银。 其中,贩铅所获得的白银量最为巨大。湖南、湖北一带,盛产白铅矿,当地售价每担白铅只有白银2两。走私商们将它们运到广东,卖给海上走私商,每担可得白银6两;海商又把它们运送到日本,每担白铅可炼取白银18两;提炼剩下的白铅,再运送回国,每担白铅还可以卖白银6两。这样一算,每贩运一次白铅,可以净赚白银18两,利润率最高达到300%! 难怪海外走私贸易屡禁不止,这300%的利润,谁见了都会疯狂。 另外,铸钱也可以获取暴利。在明世宗嘉靖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据记载,当今铸钱用铜,每百斤铜料,销售后可得钱16000文,折合白银23两,而百斤铜料的成本价只有白银十两,这样计算,利润率就高达150%以上;如果铸钱者心术再坏一点,铸造次质铜钱,那么获得的利润还会更高。 明朝的商人们手握这两套发家致富的法宝,手上迅速积累了数以亿计的白银。 另一方面是由于朝廷乱印宝钞,宝钞的日趋贬值使得宝钞流通不畅。钞法的彻底失败,再加上铜钱面值小,在大宗贸易的时候很不方便。另外,市场上假钱充斥,民间需要另一种可以保值增值的货币。 海外走私贸易的兴起,导致了白银的大量涌入,无钱可使的百姓们马上就认可和接受了这种保值的货币。慢慢地,白银这种货币渐渐地渗透到整个社会,社会各阶层对白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何解决这一严重的供求矛盾便成为当务之急。 有需求,就有市场。倭国除了火山地震多之外,物资极度匮乏。不过,倭国还盛产白银,预计每年产量不下数百万两。 一边有银缺物,一边有物缺银,这个时候,商人们的调节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作为一个商人,黄光升当然希望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用物去换回倭国的白银,这就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之一。 现在,定海军已经敲开了倭国的国门,如果由定海军保驾护航,打造出一条海上白银之路,将会暴利巨万! “这是你写的吗?”刘致远调整了一下呼吸,将小册子放到一边。 “这是舍妹写的,她打理钱庄多年,对白银了解甚多。” “这个建议很好,你让你meimei找张夫人商议此事,尽快定出一套可行的方案来。”刘致远摸了一下下巴,补充道:“倭奴买卖之事,还要进行,毕竟倭国也不是处处都产白银。我不会把枪只卖给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