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 (第2/2页)
重用。”趁着皇帝高兴,陈谨跪请。 “什么人?只要是有用之人,朕定当重用。”保定帝难得今天高兴,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前朝内阁大学士徐阶。”陈谨小心翼翼地说道。 徐阶是陈谨的座师,陈谨高中的那一年,就是徐阶当的主考官。有明一朝,官场两大官际关系:同年还有师生。现在,身为学生的陈谨发达了,当然不能忘了座师徐阶。 话说这个徐阶,也比较倒霉。近六十岁的老头,嘉靖朝被严嵩压着,没法出头。好不容易熬死了超级难搞的嘉靖,又摊上个扶不起的隆庆。现在好了,学生找对了门路,都青云直上了,他自己则大踏步向天牢里奔。 因为,那些隆庆朝的内阁大学士,保定帝也不管对方有罪没罪,先关起来再说。 其实,倒霉的还不止徐阶一个,高拱就是超级无敌倒霉蛋。高拱小徐阶十岁,风华正茂。身为隆庆最亲近的讲师,隆庆刚继位,他就入了内阁。正当他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翻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这十几年里跟错了主子。隆庆一投降,高拱辛辛苦苦几十年,最终却被打入了天牢。 徐阶、高拱等人正在天牢是忏悔,一个个都恨自己的脑袋不开窃,要是早跟定海军和议,哪里还用在这里啃牢饭?现在一失足成千古恨,说不定哪天就会被拉出去砍掉。 一朝天子一朝臣,想当年,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儒,黄子澄、齐泰等人,就是被成祖皇帝这样干掉的。 这一联想到要被凌迟,被灭九族十族,高拱等人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在如何处置这些旧臣之事上,保定一时之间还真是举旗不定。说到底,他与先祖朱棣一样,是靠造反起家的,怎么说都会觉得很心虚。如果不找一些替罪羊出来开刀放血,就没法向全天下表明他造反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正所谓:师出有名,名正才能言顺。保定造反的理由就是:佞臣弄权,私改先皇遗诏,私行废立之事。先前是用这个借口开战争皇位,现在必须用一些人的人头来圆慌。 不过,保定也知道朝廷中文官集团关系成网,要是真拿这些人开刀,很可能会激起朝廷各级官员的不满,这对刚刚完成一统的天下很不利。 “朕本该卖个人情于爱卿,只是徐阶是首逆之一,朕不敢轻放。”
“陛下,徐阶等人实乃治国之能臣,杀之可惜啊。” “先不说这些,朕现在根基还不稳,一着不慎就会全盘皆输。等朕根基牢靠了,再议定这些人的功罪也不迟。”保定一挥衣袖,说道:“现在先谈谈迁都之事。” “迁都势在必行,要尽早。” “朕知道要尽早,可是北京的团营并不是朕的亲兵,信不过。” “陛下可调亲兵北上,替换旧卫戍部队。” “嗯,现在也只能这样办了。定海军那边,怎么说?” “陛下不必担心,定海军与陛下的约法三章之中,并没有限制陛下迁都,只要给定海军发一通告即可。” “朕总是觉得应该派使者亲自去一趟为好,以免引起定海军的戒心。现在朕根基不稳,还需要定海军。” “那就派使者去吧,不过,听那些海商说,定海军也的主帅已经南下西洋多时,现在也不知打到何处去了?若是要等到他的回复,也不知耽误多少时间。可是北迁之事刻不容缓,不能拖太久。” “哎,朕就是想不明白,这定海军的主帅的脑子是怎么想的,非得跟这大海较劲。不过也好,他跟大海较劲,就没功夫跟中原较劲。要是他真的逐鹿中原,朕自问不是他的对手。” “臣也觉得奇怪,只是近来臣入主户部,下令各州县清查户籍,发现我大明朝居然少了六十余万人。想来,这些人已经被定海军带走了。” “六十余万?”保定一听到这个数字,不禁傻眼了。 “工匠流失得最多,有四十余万。另外,托籍为民户的富商巨贾流失了近十万。当然,这还不包括没有登记到户籍上的流民。” “定海军泛滥才一年多,怎么会流失这么多人?” “臣私下查过了,这些人大部分被带到了台岛,有一部分被带到了南洋各地。工匠是被高薪请走的,富户当起了海商,全家搬迁入台。流民入台分田给役者,大多乐不思蜀。其中人口流失最多的行省是山东,山东去年遭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灾民遍地,朝廷又无力赈济。定海军在沿海招人,这些灾民一听说有粮吃,就纷纷跟过去了。” “一年多就被拐走了六十多万人!这样下去,我大明朝的百姓迟早会被定海军挖空。”保定怒了,定海军这明显就是趁火打劫,狂挖大明朝的墙角。 “陛下息怒,人少了也不失为一好事,特别是那些灾民,如果这些灾民还留在中原,朝廷又无力赈济,只怕会造反。现在他们走了,咱们就能安下心来休养生息。咱们大明朝有数千万人口,只要休养生息上几年,就能重现大明朝辉煌。” “那些工匠呢?大明朝的工匠都被挖空了,朕要造炮,要炼铁,用什么人来?” “这个,这个。”陈谨眉头一皱,说道:“我大明朝以士民为尊,工商为下,工匠商户多年来要多担赋税徭役,他们自然多有怨言,出走海外也属正常。” “那朝廷怎么办?” “改民律,士农工商一视同仁。” “这是不可能的,朝中的大臣们都是士族出身,他们能同意?” “那就真的没办法了,除非重新封海,严禁人员出海。” “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朝廷现在连水师都没有,海岸线又如此绵长,就算是有百万大军,也守不住。哎,举步维艰,处处掣肘。朕现在终于明白定海军这约法三章的利害之处了,大明朝现在没有了海,也就没有了与之一战的资本。” “陛下,臣还是觉得要改民律,如果工商的地位还是如此低下,只怕留失的人会更多。一旦大明没有了良匠,没有了行商,单靠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肯定是无法翻身的。” “朕何尝不想改弦更张啊,只是百官掣肘,朕也不能一言九鼎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