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拨乱反正(下) (第2/2页)
的数十名侍卫被派出去打探消息了,而且多数已经把太原城内的兵力部属和城外地形勘察得一清二楚。 “军帅,这条狭谷是出太原城的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是理想的伏击地点。”侍卫队长说道。 “侍卫们有没有探听到周王什么时候出城?”刘致远也有意于把伏击地点定在太原城外,毕竟太原城内兵太多,防范严密,不利于斩首行动的实施,而且得手之后也很难脱身。城外就不一样了,有小飞船在附近接应,杀完人就可以登船而去,敌人的兵再多也只能望天兴叹。不过,城外伏击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不能把贼首一网打尽。杀了一个两个反王之后,行刺的消息必然走漏,余下的反王们肯定会躲起来,要在万军之中找到他们,恐怕不是易事。 不过,刘致远转念一想:斩首行动不就是为了破坏叛军的指挥系统,让叛军陷入慌乱之中吗?既然杀一个就能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那又何必纠缠于能不能把所有贼首都杀掉呢?所以,他就把目标定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个很不幸被他盯上的人就是周王。 刘致远之所以把目标锁定在周王的身上,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第一个起兵造反的藩王,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兵多,而且多是被裹挟的灾民,最容易对付。只要周王一死,这些灾民就会做鸟兽散。而这支难民军一散去,其他三王兵力不足二十万,再加上军心涣散,明朝自己就能解决他们。 “属下派了几位弟兄混入了周王的军中,他们已经打入敌军内部并且入选周王的亲卫队。周王一旦出城,他们就会暗语通知埋伏在城内的其他弟兄。”侍卫队长说道。 “嗯,你让各位弟兄们自己都小心一些,尽量不要暴露身份。行刺之事由本军帅亲自出手,他们无须动手,只要为本军帅指明周王的所在就行。”
“属下明白,一早就嘱咐过弟兄们,不让他们轻举妄动。” 正当刘致远与侍卫队长商议行刺过程的细节问题时,一个光头和尚打扮的侍卫顶着雾水,匆匆跑步上山,报道:“军帅,贼军将于今日辰时开拨出城。” “好,传令下去,所有人各就其位。” 暗杀,是刘致远的拿手好戏之一,从事前的情报工作到事后的应急措施,可谓是布置周密,万无一失,现在就等着对方进入伏击圈了。 辰时刚到,太原城方向果然传出阵阵军鼓之声,不用说,龟缩于太原城多日的叛军终于出城了。这支大军带着粮草军械,出城的速度实在是可以用龟速来形象。这跟轻装上阵的定海军陆战队没法比,跟特战队更是没法比了。如果这样一直叛军出现在海军一百里的范围内,定海军只要出动一万人的兵力,就能把这支叛军杀得个片甲不留。 不过话又说回来,沿海各省的藩王也好,军阀也好,一个个都怕死了定海军,现在都老实得不行,哪里还有谁敢兴兵?要不是因为河南山西西安这些地方深居内地,定海军鞭长莫及,借这几个反王一百个熊胆,他们也不敢放个屁。 叛军的先头部队是一支轻骑兵,刘致远没有看到埋伏在叛军中的侍卫的暗号,所以没露头,继续埋伏在原地一动不动地目道这支骑兵扬尘而去。 上午十点左右,一支数万人组成的长龙出现在刘致远的眼前。他定睁仔细地观察着队伍中的每一个人,终于发现了一个混迹在队伍中的侍卫。这个侍卫位于军伍的外围,他的身上的军袍上写着一个大大的佛字,所以比较好认。而且他的手指正在不停地重复着几个特殊的动作,这是手语,这几个动作是要告诉埋伏在山上的刘致远:周王正在这支队伍中。 既然对方在这支军队中,那刘致远马上开始了行动,他迅速地把强弓架了起来,双眼还是定睛地看着这支队伍。很快,他又看到另一个潜伏的侍卫,从这个侍卫的手语中,刘致远知道随后过境的十几座官轿中就有一座是周王的坐架。 官轿队由远及近,这时,刘致远又在队伍中发现了两个侍卫,他们用手势告诉刘致远,第五座官轿内坐着的就是周王本人。得到了确认信息之后,刘致远从身边拿出快速地拿出五支长箭。 强弓拉满,五支长箭像长了眼睛一般,同时向官轿的方向急速飞去。距离只有七百米,箭急如风,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叛军队还没来得及发现,这五支长箭就同时穿透官轿,一个肥头大耳的人从官轿中横飞而出,鲜血四溅... 为求稳妥,刘致远并没有就此罢手,第一波弓箭刚发出,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第五波弓箭接连出弦,目标直取剩下的官轿。一时间,数顶官轿遭弓箭身穿,叛军队伍顿时乱作一团。 “有刺客!” “护架!” 一些周王府的亲兵迅速围成了一圈,把官轿护在了中央。 “周王殿下遇刺,当场身亡。” “刺客在对面的山上,快,快上山擒拿。” “捉拿刺客,为周王殿下报仇。” 带头如此大喊大叫的,并不是周王的新兵,而是刘致远的侍卫,他们之所以如此喊,是为了告诉刘致远:目标已经清除,任务结束。 “撤!”刘致远一声令下,带领身边的侍卫队员马上转移。而埋伏在叛军当中的侍卫们,继续潜伏并且破坏叛军的军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