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6章 祸水西引(六) (第1/2页)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要冷啊。”从明朝撤兵回到漠北大草原,看着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的一片,俺答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当中。 自从去年九月开始,气温大降,北风吹雪。牧民们还没开始准备过冬的草料,牧草就被突然来袭的大雪给埋住了。没有牧草,马牛养怎么过冬?而且这几个月来,雪一直下个不停,天气是越来越冷,很多牛羊被冻死了,这真是雪上加霜。 “大汗,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啊,咱们南下过冬吧?”一个将领说道。 所谓南下过冬,就是再次带兵打过长城,到牛羊都带到明朝去放牧。 “天要绝我蒙古啊,看来我们不得不南下了。”除了将天灾转嫁到明朝,俺答也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 “大汗,这不妥吧?咱们刚刚和人家达成和议,转眼就翻脸不认人,这...”三娘子劝道。 “没办法,是老天逼得我们没了活路,我们不得不南下夺食了。” 这时,一个将领突然想起了什么,说道:“大汗,建州女真族的头人王杲曾派人来商议共同南下攻明。” “人呢,还在不在,马上把他叫来。” “在,我马上去把他叫来。” 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建州就是金的后代。为什么叫建州呢?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长白山一带就叫建州。建州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还不知道种地,生产很落后,文化当然也很落后,比蒙古还落后。对于这个比自己还落后的民族,蒙古把它当成了难兄难弟。 女真族靠打猎、采人参过活。把兽皮、人参一些奇特的物产跟汉人、朝鲜人交换他们所需要的布匹、铁锅一类的东西。所以建州人的经济生活跟汉人、朝鲜人分不开。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生产感到很迫切了。但是他们自己不会种,怎么办呢?找汉人、朝鲜人替他们种。于是通过战争把汉人、朝鲜人俘虏过去作他们的奴隶。建州贵族自己是不参加农业劳动的,农奴也不是他们本族人,而是俘虏来的汉人和朝鲜人。 他们通过以物换物的方法从汉人那里取得铁器。到了十五世纪后期,他们俘虏了一些汉人铁匠,自己开始开矿、炼铁。有了铁器,生产水平提高了,就连蒙古人也要从建州女真那里买铁器。 明朝时期,女真分为三种:分布在现在的松花江一带的叫海西女真,因为松花江原来的名字叫海西江;分布在长白山一带的叫建州女真;住在东方沿海一带的叫“野人女真”。 相对而言,“野人女真”的文化最落后,海西和建州又称为熟女真,“野人女真”又称为生女真。“野人女真”经常活动在忽剌温江一带,因此野人女真又称为忽剌温女真,也叫“扈伦”。 而这三类女真人分布的地区大致是这样:东边靠海,西边和蒙古接近,南边是朝鲜,北边是奴儿干(现在的库页岛)。在明朝建国以后,西边就是明朝,南边是朝鲜,北边是蒙古。 在明朝年间,东北建州族的历史也就是跟蒙古、朝鲜、明朝三方面发生关系的历史。 明朝对这三种女真采取什么政策呢?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所谓分而治之就是不让他们团结成为一个力量,老是保持若干个小的单位。所以从明太祖建国以后起,直到明成祖的几十年间,明朝经常派人到东北地区去,跟三种女真的各个地区的酋长联系,封他们的官,建立了一百多个卫所,用这些酋长充当卫所的指挥使。 这样做对这些女真族的上层分子有没有好处呢?有好处,他们接受了明朝的官位以后,就得到了一种权力。明朝政府给他们一种许可证,当时叫作“勘合”。有了这种“勘合”就可以在每年一定的时候到明朝边界来作买卖。没有这个东西就不行。对那些大头头,明朝政府就封他们为都督。 历史上最早的建州族领袖有这么几个人,一个叫猛哥帖木儿(这是蒙古名字,当时受蒙古的影响),另一个叫阿哈出。这两个人是首先跟明朝来往,受明朝政府封官的。猛哥帖木儿后来成为明朝所建立的建州左卫的酋长,阿哈出是建州右卫的指挥使。根据朝鲜的历史记载,阿哈出和明成祖有过亲戚关系(这点在汉文的记载中没有)。 永乐时代,明朝又派了大批官员到东北库页岛地区建立了一个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