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预兆 (第2/2页)
“老爷府”就算搭好了。 他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油纸包打开,拿出一张不大的薄纸来,恭敬地挂在里面。那纸上面画的是一个长须老人,五缕白胡须直垂到胸前,怀里还抱着一把开山大斧,端坐在松树下。这纸上画的就是山神老把头。 关于山神老把头,在这天楚国布伦山下的满、汉两个民族中,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其中的满族人认为,山神老把头是他们民族中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化成的。这个努尔哈赤是前朝的老罕王,在他少年时常孤身入深山挖参,却从不曾被猛兽伤及性命,因此一直被满人当作传奇,后人更是尊他为山神。 而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汉人,则坚信着一个来自山东莱阳、同是汉人、名叫孙良的放山人才是山神老把头。 传说早年间,山东莱阳有一户姓孙的人家,老两口就一个儿子,取名叫孙良。这一年,莱阳一带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人们把野外的草根和树皮都吃光了,村庄里饿死、病死了好多人。孙良的母亲也患上了痨病。乡亲们流离失所投奔他乡。 孙良听说关东长白山出人参,就和家人商量要去闯关东。他爹娘和媳妇听说关东山高林密、滴水成冰、虎豹成群,死活也不答应。可是孙良是个有志气的人,说干啥就一定要办成。家人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凑了几个盘缠钱,便送他上路了。 他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布伦山。这儿的深山老林里有数不尽的獐狍野鹿,奇花异草,把个孙良乐得找根棍子一拄就放起山来。 他一个人放山,这叫“单撮”。他一连找了几天也没“开眼”。这天他正在林子里走,突然看见前边也有个放山的。 深山里人烟稀少,人见了人格外亲。一打听,这人也是山东莱阳人,叫张禄。经过交谈两人还挺投缘,于是就搂土为炉、插草为香,结拜为生死弟兄。孙良比张禄大两岁,孙良为兄张禄为弟。别看张禄年龄没孙良大,可他放山的年头多,很有经验。他就教孙良认识什么是几品叶,什么是“刺官棒”(一种假人参)。还给孙良讲人参精变大姑娘的故事和许许多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说,在孙良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天,孙良和张禄分头出去遛趟子,约好三天后回来见。孙良出了戗子(窝棚)走了一头晌儿,在一个向阳坡上发现了一大片人参。他乐坏了,一口气儿挖了好几棵,又在那儿的树上刻了“兆头”(记号),就捧着人参回到窝棚里去等兄弟张禄。 可是一连等了三天张禄也没回来,孙良担心兄弟出意外,就出了戗子去找人。茫茫林海,孙良走啊走,找遍了大山各处,也找遍了河沟坡岔,可却是到处也找不见兄弟的踪影。他怕自己走丢,便在明显处做上记号。 就这样,孙良一直找了六六三十六天,连饿带累的,就昏倒在了一块大石头旁。他醒来后,咬破手指在石头上写道:家住莱阳本姓孙,挑担过关来挖参。进山遇见好兄弟,一起放山把货寻。不料兄弟麻达了山,找不到兄弟不心甘,三天只吃个喇喇蛄,伤心欲绝丢掉了魂。日后有人挖棒槌,顺着二道往上寻。如果朋友迷了路,我将当为引路神! 写完,孙良就死在这块卧牛石旁边了。其实,他兄弟张禄早已走“麻达(迷路)山”死在山里边了。 孙良人虽死了,可他的尸首却一直直挺挺地靠着石头不倒。为啥?据说是他一直都在惦记着他的兄弟,死不瞑目啊! 一伙伙进山放山的人、打猎的人走到这儿,看见石头上的字儿,都特别敬佩孙良的为人,山里山外也迅速传颂起他的故事来。传来传去,一下子通过皇家的药材采买人之口,传到了当时的皇上耳朵里。 皇上惊奇地问道:“真有此事?” “真有。” “快带朕前去看看!” 手下人自是不敢怠慢,就指引着皇帝进了布伦山。来到那块卧牛石前,皇帝果然看见孙良的尸身立在那里。他点点头说:“此人勇敢忠义,我封他为山神爷老把头,今后农历三月十六就是他的寿辰。” 皇帝的话音刚落,就见孙良的尸体摇了三摇要倒下去。皇帝赶紧命令手下人说:“快!放倒一棵树,好让树墩给他做凳子。” 不一会儿,树墩弄好了,孙良的尸体果然稳稳当当地坐在上面了。从此,孙良就成了受封的山神爷老把头。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定为老把头的寿辰,挖参人、采山的、猎人、木帮都要放假,杀猪宰羊地为山神爷过寿诞。山里的人也不坐树墩,因为那是山神爷的板凳,是祖师爷的位置。 后来,放山挖参、狩猎和伐木的人都尊拜孙良为祖师爷。 当然了,山神老把头究竟是谁的化身,对放山人来说是无所谓的,管他是谁呢,只要能帮放山人找着大棒槌(行话,指人参),就是好山神! 山神老把头庙搭好后,大家齐齐跪在地上,把头王义折了三根蒿草,以草为香,只见他手捧草香,口中念念有词地道:“苍天有眼山神鉴,不昧良心不独贪,多挖棒槌拿大货,同上山来同下山。” 王义念一句,大伙儿就跟着念一句。许完愿,大家一起给山神老把头磕了头,王义便把那草香往老爷府跟前的土里插。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柔韧性极好的三根蒿草杆儿竟然齐齐折断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