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国士梦_第五章 时间铁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时间铁律 (第1/3页)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诗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五章时间铁律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虽然号称“上下五千年”,但世世代代的学者专家,整天扛着锄头,几乎挖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至今也未能确切考证出那个令我们神往的大夏王朝。但对于夏王朝的存在,穆维周还是毫无置疑的。所以中国有考证的朝代,应该是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时候,为了管理这个庞大的国家,我们的老祖宗就聪明的发明了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西周的时候,由周公得到了完善。让当时就已经幅员万里的中国,得到了有效了的管理和开发。

    到秦朝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又发明了皇帝郡县的君主制,来管理国家。而这种制度的知识产权持有者,基本可以认为是很多电视剧里的大反派——秦朝丞相李斯。其实从郡县君主制对中国后来两千年的贡献来看,李斯不但不应该是反派,还应该是个大大的功臣。让中华民族享受红利2000年,舍子其谁。但为什么他是大反派呢?也许是他“仓鼠与厕鼠”的功利主义理论不受人待见吧。

    在西汉武帝——刘彻——之后,郡县君主制已经有效的承担起了管理、维系偌大一个中国的功能,而封建制度的作用也渐渐淡化弱去。“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边招呼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一边败光了他爷爷文帝和他父亲景帝省吃俭用几十年,积累下的一仓仓粮食和一串串钱。在打出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之时,也打下了民生凋敝。后经几十年的延绵、发展,政权终为外戚王莽所掌握。

    王莽建立了昙花一现搬的“新”朝,并且想要参照周朝进行了“大改革”。结果,天下大乱,身死名裂。(据说当时王莽也等主张穿周制衣服)。

    经过留下“有志者事竟成”的“牛背皇帝”刘秀三十来年的东征西讨、纵横捭阖与励精图治后,东汉政权得以稳固,然后交到了他儿子汉明帝刘庄手中。

    刘庄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就是容貌动天下的阴丽华。光武帝刘秀的另外一句——“仕宦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取阴丽华”——至今为人所乐道。明帝天生聪慧,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正史记载,明帝10岁就学通了《春秋》,19岁学通了《尚书》。对于个人来说,单就能读通这两本书,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有人也许会问,这有什么,不就读完两本书么?谁都可以做到。事实并非如此。

    在古代中国,书不是谁想读都能读的。读书这件事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要有书,另一个是要有时间读。2000年前的中国,传播手段还很落后。书一般是抄录于竹简或者木牍上的,然后按照顺序用牛皮或者绳子编到一起。一片竹简或者木牍根本写不了几个字,一部书写完了,往往是一大堆,这对一般人来说,就很难做到。另外,那个时候的寻常百姓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识字,更别说读书了。孔子被人敬仰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把原本属于贵族的教育权扩大了范围,创建了私学。他就像我们现在知道的比尔盖茨或者马云一样,开创了一个行业。当然孔子比他们伟大的多。

    经过秦朝的“焚书坑儒”之后,那些花了很大精力抄编的书基本一下就没了。直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想法恢复当中。也直到汉武帝的时候,中国才有了第一个全国意义上的教育机构——太学。它和目前我们所说的大学有一定的可比性。从汉武帝到汉明帝也不过是100多年的事,中间又赶上了几十年的“王莽篡汉”和天下大乱,所以教育的普及状况可想而知。更有一些当时能接触到书的上层阶级,因为知道教育和书的强大作用,主观上限制着书籍的传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据称就是伟大的孔子他老人家的话。

    对于当时老百姓来说,通过每天劳作,混饱肚子实在是第一要务,即便读书,也看不到什么作用,直到现在,我们很多周边的人不也是这么想吗?所以在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见到书,拥有书,能读书,至于读通就更不简单了。张良拾履受《六韬》,而能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赵普明半部《论语》,而成一代名相,说的都是读通一部书的意思。简而言之,在当时一个人能够拥有一部书,就好像美国队长有了盾牌,金刚狼有了爪,**丝有了滑板鞋。

    再说《春秋》和《尚书》。这两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起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恐怕也一样。最早的《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是一部以年纪事的历史纲要,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孔子没事的时候,选用准确的文字和严谨的词语进行了修订,把一部记录性的史书,变成了带有自己思想的《春秋》。看起来客观的记录,其实暗含褒贬。后来人们把这种微言大义、文笔曲折的写作方式,称为“春秋笔法”。经过孔子笔削之后的《春秋》,也增加了思想性,可读性。就像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这样一部书自然成了需要熟悉政治事务,希望明智于世的人们的经典。《尚书》则更复杂。它大体可以被视为一部秦汉以前,君主帝王的一些事迹和命令、谈话总集。虽然描述形象,叙事清晰,但因为采用的多为上古语言,加上年代久远,讹误间杂,所以非常难以阅读。就好像让今天的一般人读古文著作一样。

    所以,明帝能够10岁学通《春秋》,19岁学通《尚书》实属难得。用现在的标准衡量恐怕比很多专家、教授都实至名归得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