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慈航_第六十五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第3/3页)

吃喝喝玩玩乐乐,过惯了江南大都市的生活。她在园子里的新鲜劲过后,就接受不了北方粗狂的民风,总觉得乡村也太寂寞了,很想念上海的生活。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芳芳和戴明站在院中,欣赏着满天的星斗。突然看到在狮子座方向出现漂亮的流星雨。戴明对芳芳说:“你许个愿吧!会很灵的。”

    芳芳双手合十默默的许了许愿:“我想回到上海。”突然从天际出现一碟形白光,自小到大,极快的停留在他俩上方。只见中间打开一扇门,灰鸽发射出一道蓝光。芳芳和戴明被吸进门内,舱门关上了,马丁驾驶的飞碟迅速飞向远方。等芳芳和戴明醒来时,他们已经在火星中国城上海市的家里。

    自然,地球上的园子也就归了表哥、表嫂来享受,这就应验了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灰鸽和马丁他们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们建立起来了火星中国城。火星上的上海城和地球一样,芳芳并没有感到有任何差异,十里洋场,花花绿绿的世界。尤其是许多上海人愿意作白领、当买办和代理之类的,过得很好。而在1000万人口中,也不乏创业者。戴明结交了一些朋友,他和一个警察朋友在酒桌上经常吃吃喝喝,俩人谈到了娱乐博彩业挣钱,便一拍即合,戴明借了200万元和这个警察合开一个游戏厅,买了几十台二手游戏赌博机。可没过多久,政府对游戏厅进行整顿,市面上的游戏厅被查封了,戴明赔个精光,还欠一屁股债,他和芳芳开始经常拌嘴。吵了一段时间,又打了几次离婚也没成,戴明对芳芳说:“现在我一跟你在一起就紧张,老是钱那钱那的。”芳芳说:“没有钱我怎么生活?”戴明感到没有路可走了,他托个朋友介绍到一家开发公司打工去了。芳芳大部分时间回到娘家住,并应聘到吉盛伟邦家具广场里的一个家具店上班,店址在上海火车站西侧的联通大厦裙楼。

    联通大夏有A座和B座,是商住两用楼的物业形式。在A座18层一间屋里,是一家台湾老板开的热源系统公司,代理德国的德地氏锅炉和阀门,还有意大利的燃烧器,公司给客户提供系统设计,附加报价单等服务。老板鹰勾鼻子,个子矮矮的,头发稀少,名字却叫英俊。他对刚来的女员工,喜欢打一下屁股,按按肩膀什么的。

    70年代,他从德国毕业,回到台湾开了一家锅炉厂,在激烈的竞争中勉强活了下来。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外企。他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最先进入大陆,享受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在90年代初,他在西北化工企业,拿了不少定单。到了2000年以后,中国本地企业的成熟发展,再加上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企业进入中国,使他这种以代理为主的小公司,难以维持了。

    在这种情况下,三四个上海的年轻女员工,给他打气,AA制请他吃一顿饭,给他点唱《爱拼才会赢》,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当然,只要他干,就等于给女孩们打工。可他也不傻,除了需要女孩外,还计划再招聘业务员,利用新人揽活。

    上海的人才市场除了固定地点外,每星期还要在体育馆举办专场,有时竟有10万人之多,着实让举办者大赚一把。此时小罗来到中国城,只能自己钱。自食其力的过人间生活。他寻思,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世界第八大城市,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港口,也是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贸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上海还将举办中国2010年世界博览会。他选择到了上海发展,似乎看到了人气,看到了商机。他一到上海,早早的就去了人才市场。他激愤的边走边唱: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啊!故乡,我想问你是否别来无恙,我时常想念你。我不知渐渐远离的故土,是否还会容纳你曾经哺育过的孩子,我不知道常出现我梦乡中的亲人,是否还记得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浪子······

    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已20年,人才市场的出现最早是在深圳。深圳早期的人才市场在嘉华大厦底层,面积不大,里外都是人。有农村进城找活的,也有高学历求职的,鱼龙混杂。这是邓老改革开放路线的起点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窗口。看着由一个荒芜的小村,一点点的发展成世界大都市,简直就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无论来深圳干啥都是流浪汉,都是冒险家。人才市场已由最初的少数城市拥有到全国遍地开花。那市场里和卖牲口一样,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互相挑选,交投活跃。

    小罗在上海人才市场中,看到台湾这家公司在火车站附近,交通方便,招聘业务员。小罗装作老上海,座在旁边有一搭无一搭的跟老付闲侃。

    招聘方的领队姓付,上海企业退休干部,老江湖,年纪不到60岁,知识广博。本想侃侃而谈,可由于公司太专业,没有多少人到他的展台谈。

    “现在本土上海人已很少了。你们看,应聘的都是外地青年。也不奇怪,在1949年以前,被称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来自英美两国的上层侨民就有1万多人。”小罗说。

    老付马上接茬说开了:“上海各种各样的中下层侨民是日本人、澳葡、部分白俄难民和二战期间的犹太难民,1990年代后期,上海再次成为移民城市的目的地。大陆各地有很多人搬迁到上海定居。台湾人、香港人在沪常住的数目众多。又由于很多外国公司在上海常年设有办事处,所以很多外国人也常年定居在上海。”

    老张说:“上海,当然,什么人都有,你看街面上的车就知道了,什么洋车都有。1873年,有个叫米拉的法国人,看到黄包车便利,把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当时上海人称之为东洋车。1908年3月5日,英籍犹太地产商哈同经营了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到1963年第一辆20路无轨电车向外滩方向驶去。接着,自行车便是上海最通用的交通工具。1980年代以后,私人逐渐开始购置小轿车。”这位说话的是设计师,瘦瘦的,为人热情,退休后有劳保,还有一套房子出租,为人谦和,应该说他才是城市中的地主。

    小罗说:“上海曾经是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有享有盛名的“百乐门”舞厅、孙中山故居、陶行知纪念、沙逊别墅、嘉道理花园等等。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歌星和影星,周璇,阮玲玉,赵丹和蓝苹。还有写过《十八春》,原名《半生缘》的著名作家张爱玲。”

    三个人天南地北的唠得比较投机,老付见小罗知识渊博,亲和力很强,就给了他一张履历表让小罗仔细填写。第二天,小罗接到老付电话,上班了。

    小罗掏出烟盒,抽出一颗广东产双喜牌香烟叼在嘴上点着了,慢慢的吐出一缕青烟,站在车站前,眯缝着眼睛向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我来上海,第二天就能登陆上海滩,不比周润发扮演的许文强差。”他正想着。2路公共汽车来了,他步入了上班族。

    小罗每天上班打卡后,便出去沿街闲逛,看见在建的大厦便进去推销。回公司后,就装模作样的看报价单,瞎编销售记录。就这样两个月来也挺空虚。一天他下楼,路过吉盛伟邦家具广场,在北门口侧边的档口,看见里面站着一位体态优美的女子,小罗惊呆了。她就是卖货的芳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