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仕容传记_第113章 宦海沉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 宦海沉浮 (第1/1页)

    大唐时期,莲塘村的庄户并不是很富裕,地位也不高。但是,九叔公的地位却很受人尊崇。

    九叔公姓梁,名士元,在唐代朝廷科举制度考试中,九叔公虽然未能大遂平生所愿,考取最高功名——进士及第,却也得了个同进士出身。

    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九叔公出生于岭南新州莲塘一户梁姓的“书香世家”。一出生,家庭就按“科考取官”模式对他进行培养。三岁时,祖父梁锦兴就开始教他学《三字经》、《千字文》等,“进士梦”是他一家三代的进身仕途梦想。

    按照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获得举人资格的考生就可以上京参加会试。会试取中了,称为进士。中了进士,就可以名正言顺做官,一部分优秀的选入翰林院,称为翰林,这是最高“学术职称”,一般的进士至少也可外任知县,这是古代文人士子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九叔公在689年就考取了举人,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唐睿宗永昌元年(公元689),才学超群、心怀天下的梁士元带着亲友凑的一百两银子做路费,前往唐代京师——长安城赴考,先前妻子王氏准备的一百两银子,他全部给了“家贫不能举火”的舅母。

    三场考罢,梁士元的卷子虽然获得了考官的好评,却没能中榜。梁士元只得打点行李,南归故里。

    梁士元这次进长安城赴考,虽然没能中榜,但却有二大收获。一是他在这里遇到了伯乐——张柬之。虽然,张柬之已年近七旬,但在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中,张柬之名列第一。两人共论时事,相谈甚欢,引为至交;二是归家途中,沿途考察各地时务,民情了然于胸,见识大为增长。

    武周长寿元年(公元692),前度梁郎今又来。这一次,梁士元差一点就被录取了。同考官极力推荐他的卷子,主考官也认为这名考生“言有体,不蔓不枝、次畅、三顺、诗妥。二场尤出色”,准备以前十名录取。然而临揭榜时,考官发现岭南多录了一个名额,而中原尚未录满,为了平衡,撤去了梁士元的进士资格而补给了中原,他又一次名落孙山。

    后来,为了安抚梁士元,主考官给他一个“誊录”的职务,让他进入翰林院队伍。可是,心高气傲的梁士元不愿意担任这样抄抄写写的职务,他还要搏一搏,于是拒绝了。

    又是一个三年后,梁士元第三次参加会试。

    这次考试,梁士元可谓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主考官批他的答卷上出现了一处明显的错别字:提拔的“拔”字,写成了点拨的“拨”字。

    这一次,竟是一字之错,又名落孙山。

    正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进士,是有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做官的“门票”,考不上进士,梁士元就失去了一条进入官场的阳光大道。为此,梁士元陷入了苦闷和失落之中。

    梁士元才高八斗,才压群儒,三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当时,临安有一位高士有感于此,仰天叹道:新江北流,惜九曲十八弯,士元虽有状元才,但没有状元命。惜哉、惜哉!

    没有走过科举之路,未曾考中进士,尽管你做了高官,也会被视为非“正途”出身,会被同僚瞧不起。梁士元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虽然以雄才大略、经世致用的实学官至礼部,后来皇上特赐他“同进士出身”。但是,他也常常被朝中官员讥讽、嘲笑,连他首次赴京认识并视为至交、伯乐的张柬之也曾在一次三五知己聚会时,酒后讥笑他为“破例尚书”。

    因此,梁士元对那些进士及第没有经世致用实学的官员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且还留下了“举人强于进士”的高论。

    如果有人来见他,递的名帖上写的什么“进士”头衔,他可能要晾人家半天;如果名帖上写的是“秀才”或“举人”,他不但会优先考虑接见,还有可能乐呵呵地过去与之握手,畅谈一番,这是梁士元同病相怜,与他们有“共同语言”的缘故。

    虽然梁士元没能在科举路上圆了“进士梦”,直到已知天命之年才被赐为同进士出身。但他在人生的大考场上,由于看不惯朝中大臣趋炎附势,深知伴君如伴虎,遂告老还乡,归隐泉林。

    而出生在襄州襄阳的张柬之,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

    张柬之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689),朝廷以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已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监察御史,后升任凤阁舍人。

    这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皇后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触犯了武后旨意,被调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

    长安年间(701~704),武后问狄仁杰:“从何处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

    狄仁杰说:“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士拘泥小节,不足以共成天下大业吗?”

    武后说:“是的。”

    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他,他必定为国家尽心竭力。”

    武后立即召请张柬之任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后又向狄仁杰求才。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

    武后说:“提升他了。”

    狄仁杰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于是张柬之被授官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即将启程,武后诏另举荐宫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要赶快任用。”

    武后当天就召见他,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以主谋迫武则天立先前被废黜的唐中宗李显为太子。这时,武则天已病,宠臣张昌宗、张易之侍奉在侧,弄权用事。张柬之与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谋除二张。张柬之等率翰林军500余人,迎太子唐中宗李显由玄武门入宫,斩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传位太子,恢复唐国号。张柬之进位夏官尚书、中书令,与崔玄暐、敬晖等并为宰相。但武氏家族武三思等及其羽党仍当权用事,他们勾结韦皇后,谮毁张柬之等。封张柬之为汉阳王,同时罢相。张柬之自请养病返襄州,乃出为襄州刺史。

    启程前,唐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给他饯行。

    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不放纵宽免。适逢汉水暴涨侵及外城,张柬之就军营壁垒筑堤,遏制急流怒涛,全境依赖它防洪。后来,张柬之被贬新州司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