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为大众百姓说法 (第2/2页)
,你们各位的慈悲心,就是观音菩萨;舍离贪念,广行布施,就是大势至菩萨;能够净化自心,就是释迦牟尼佛;公平正直,就是阿弥陀佛。” 听众情绪更加振奋。慧能扫视了一下全场,说道:“今天来听法的,大都是居士信众。我要郑重告诉大家,学习佛法,觉悟禅要,在家也行,并不一定非要出家。身在家中真心修行,照样可以明心见性,成就佛道。” 韦琚合十礼拜后,问:“大师,我等在家里如何修行,希望你详细指教。” 慧能说:“我为大家说首《无相偈》,只要照此修行,就像和佛天天在一起一样;如果不照此修行,即使剃头出家,也没什么好处。诸位且听我偈。” 慧能的声音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敬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一直与师父形影不离的神会,破例没有跟随师父慧能去韶州大梵寺。因为,他要去更远的地方——西京长安受戒去。岁月流转,他已经从一个顽皮的小沙弥,长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比丘。 他在北上西京受了具足戒之后,在回曹溪的路上,顺便来到了大师兄行思所住持的江西吉州青原山静居寺。
此时,青原行思的“庐陵米价”公案,早已轰动禅林,无数僧衲争相参究。在禅宗史上,这一公案影响极大,至今仍常有禅者参究。 行思以他弘深的悟境、精妙的禅法,终成一代大宗师。因此,历史上曾经有人将他立为禅宗七祖。 当年,小神会到达曹溪之时,行思早已经离开,所以并不认识他。行思询问道:“你从哪里来?” 神会颇为自豪地回答:“我从曹溪来。” 曹溪,是行思在师父慧能的锤炼下了生脱死、脱凡成圣、开悟得道的地方;曹溪,是天下禅僧心目中的圣地!行思不禁抬起头,看了这个青年比丘一眼。 曹溪是禅的故乡、禅的乳源。从那里来的禅僧,应该浑身浸透了禅的滋润吧?因此,行思问道:“带了些什么东西来呢?” 神会当然知道,师兄问的不是礼物,而是像当初六祖问他的一样。像见到自性了吗?本来自性,无形无相,如何表示?于是,神会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体,表示没有什么东西。 然而,行思并不认可,笑说:“还是带着砖块、瓦砾呢!” 本来自性,了无一物。神会之所以抖动身体,是因为他还认为有个自性在。而这,在行思看来,就是破烂,就是垃圾,就是砖头瓦块! 神会冰雪聪明,立刻明白自己是灵龟拽尾——虽然掩盖了爬行的踪迹,却将尾巴来回扫动的印痕留了下来。他毕竟年轻,又是性情中人,时时刻刻不忘争强好胜。于是,他立刻反问道:“难道,大和尚您这里有真金给人吗?” 神会是在以真金比喻佛法。然而,若是将佛法当成固定的、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就谬之千里了。 因为佛所说的教法是水灵灵、活泼泼的,而且是随机的——随众生的机根而方便设教,所以有无量的法门。 佛是大医王,会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体质开出不同的药方。同时,佛法没有分别,更没有高贵低贱。佛法是因病施药,只要对症,一根草就是最好的良药。 因此,行思举重若轻,轻轻说道:“假如有,你要放在什么地方呢?” 是啊,金屑虽贵,入目成翳;佛法虽妙,执著成病。 由此,神会知道了禅海的深邃玄妙,波澜壮阔。他重回到曹溪后,认真阅读大藏经,曾提出六个重大问题,向师父请教。在六祖慧能的点化下,他终于融会贯通,彻底觉悟了。 后来,神会为了树立南宗的宗风、正统,直陈“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神秀是旁子,嫡传是六祖惠能,法门是顿”。 神会从四十多岁一直到八十多岁,不断与神秀大师的弟子普寂对抗,可以说为了师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有一首诗云: 寻僧偶尔入山行,青磬红鱼未了情。 绿竹还随人意思,吟风来伴读经声。 已了娑婆未了缘,深情只欠祖师禅。 大悲殿里千尊佛,空向人间泛渡船。 神会的深情只是为了要报答六祖惠能,他的心愿只是为了弘扬南宗的顿教法门。所以,神会的一生,一直到唐代肃宗皇帝敕定南宗为正统,总算圆满所愿。因此,我们现在捧读禅宗史的时候,对于神会这位一代高僧,不禁油然生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