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章 攘外还需先内安 (第1/1页)
李重进向南唐求助,遭到李瑾拒绝,心中有些泄气。转念又想:“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要将士齐心,劲往一处使,还是可以和赵匡胤一较高下的。” 在他还在筹划着如何行事的时候,一天夜里,扬州都兼、右屯位将军安有规带着手下几个亲信悄悄登上城墙,跳墙而去,直赴开封,归顺赵匡胤。 这一事件令李重进火冒三丈,他开始怀疑起身边的所有人,居然抓了平常不那么亲近的几十个官员,一股脑杀了。 如此一来,扬州更是人心惶惶,接着又有官员背叛,逃到开封向赵匡胤禀告李重进的处境。 赵匡胤认为时机到了,召来赵普咨询意见,赵普说李重进妄图依仗江淮险要,练兵修城,只想采取守势对抗朝廷。如今,他胡乱杀人,人心已失,又没有外力相助,朝廷只需派兵围住扬州城,慢攻也好,急攻也罢,平定江淮,指日之事。 十月,赵匡胤命石守信为扬州行营督部署,李处耘为都监,宋延渥为都排阵使,带兵进发扬州。 大军南下之后,赵匡胤认为石守信等人原也是后周的大将,而李重进本是后周的皇亲国戚,陈前相对,很可能节外生枝,于是率领禁军亲征。 赵匡胤召集水师,乘坐战舰从开封城西北的汴河东进,十一月八日,水师部队抵达泗州。赵匡胤率军登岸,大军行至“大仪镇”,石守信便派人来报,说扬州城不日便可拿下,请陛下前去临视。 赵匡胤率军急赴扬州,一来实力太过悬殊,而来扬州城内已经物资匮乏,李重进毫无抵抗之力,眼见扬州城便要被攻破。 李重进的手下将士劝他杀死陈思晦,李重进说自己决定举家投火****,又何必杀掉陈思晦。说完,携全家老小赴火而亡。他的手下没有放过陈思晦,将其杀害。 攻破扬州城之后,赵匡胤找到翟守珣,履行自己的诺言,封翟守珣为供奉官。 就算打开现在的中国地图,都知道扬州离长江有多远,而南唐的都城“金陵”不就在长江边上吗? 平定李重进,竟然不费吹灰之力,这一点也出乎赵匡胤的预料,他似乎有些不甘心。 大军在侧,长江上能有多大的风、多高的浪?我又不是没有渡过。不如…… 赵匡胤在扬州城正想着他的“不如”的时候,南唐派来了使者,呈上贺喜礼物,使者代李璟恭贺赵匡胤平定了扬州。 赵匡胤设宴款待了南唐使者,酒宴结束,他亲自带领几名禁卫亲兵送使者离去。 来到长江边,看着南唐使者登船而去,赵匡胤心中起伏不定。望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他是始终在想着心中的“如果”。 思前想后,赵匡胤觉得,虽然李重进已死,江淮已平定,但自己掌国未久,根基仍未稳定,倘若就此挥兵渡江,难保又有藩镇趁机而起,到时候难以收拾局面。 那个“如果”在赵匡胤心中萌芽,可说是他的军人特性,但此时此刻,他却非常谨慎的思前想后,最后决定放弃挥军渡江的打算。 他并不是长江的险阻,也不是畏惧南唐依旧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他心中最担心的还是各地藩镇。须知,那一段时期,他听过的、见过的藩镇起事实在太多了,不得不防,这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不安。
赵匡胤打消乘胜渡江的念头,看似缺乏血性,实则是他谨慎的表现。 为了更好的了解赵匡胤的性格,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段轶事。 有一天,赵匡胤在皇宫后院用弹弓打麻雀玩儿。正玩得兴致勃勃,有一名官员说有紧急事务要启奏。赵匡胤无奈之下,只得立即召见那名官员。 官员将奏折交给赵匡胤,赵匡胤一看之下,怒不可遏,恼道:“你说是紧急事务,原来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儿。你是故意消遣朕么?” 那名官员道:“微臣认为,这些事总比弹雀紧急。” 赵匡胤大怒,拿起玉斧,执柄狠狠撞击官员的嘴,说道:“你竟敢顶撞朕?” 赵匡胤用力很大,那名官员的两颗门牙在斧柄的撞击下登时脱落,掉在地上。只见那名官员缓缓蹲下身子,将两颗牙齿捡了起来,揣进怀中。 赵匡胤喝问:“你将牙齿捡起来收好,是要去哪里告我?” 那名官员慢悠悠说道:“陛下是一国之君,微臣那里有权去告陛下。不过,这件事,自然会有史官纪录下来。” 赵匡胤闻言,先前的暴躁尽皆收敛,立即向那名官员赔礼道歉,并赏赐金帛慰抚。 就是这样的一个赵匡胤,站在长江边上,望着不远处的金陵,做出了慎之又慎的选择。他要先行解决后顾之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