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_第七章 破除知见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破除知见障 (第3/3页)

她就得纠结着、委屈着去做。

    问题是什么是利,利益有大有小;有长期和短期;有显性和隐性。很多时候,大利和小利之间,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显性利益和隐性利益之间是冲突的,一般人的眼光真就看不了那么远,所以常常会做出自以为聪明无比实际上后来被证实了是愚蠢无比的决定,那么这样的“过来人”的谆谆教导,其正确性有待商榷。

    这个道理不只是用在职场上,整个人生中都是如此,无论是在亲情、爱情、友情、名声、权势、财物等等方面,弃小利而获大利,弃短期利益而获得长期利益,弃显性利益而获得隐性利益,这个道理很多人可能都明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只要识字的大多都听过,可是事到临头时,在利益的诱惑下,本我贪欲的鼓动下,很多人就偏偏做了错误的选择。

    还有一种知见障,就是对自我认识的错误,把自己固定化了,认为自己就是某种性格的人,认为以自己的能力有些事肯定能做成,有些事自己肯定做不成等等。比如认为自己内向、外向、敏感、迟钝、聪慧、愚痴、命好、命差等等,这都是暂时的,或者只是表象。

    很多人其实看不清自己的性格,即便看的清,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好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说的是难移,可不是不能移,只是比较难而已,努力就可以了啊。

    有的人动不动就宣称:“我就这脾气,一辈子改不了。”显得好像很有原则、很坚定的样子,假如有机会你让他/她和高官或富豪,或者他/她的主管上司坐在一个桌上吃顿饭,你看看他/她那脾气改没改。

    有些地方、有些人,风俗意识很重,这其中往往夹杂着很多陈规陋习,比如硬逼他人喝酒,以闹洞房的名义猥亵新娘、伴娘,女性不能和男性同桌吃饭等等,都属于知见障。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总会有人振振有词的辩驳说:“我们这一直就是这样,传统嘛。为了热闹吗,你得入乡随俗啊,不然就是你不懂事。”有的还要大摆长辈的架子耍威风。

    风俗这个东西,本身就是隔一段时间就变化的,根本不具备必然性,不然现在我们还按照夏、商、周的风俗生活呢。坚持这些东西的人,你自己愿意做,那谁也管不着,对方愿意照做,那也是谁也管不着。但你强加于他人就是粗鄙无礼,甚至是流氓行为。只要对方表示一丝一毫的不愿意,你就无权压迫。

    究其根源就是精神贫瘠,没有正当的爱好和乐趣,所以,以耍弄、摆布他人为乐。还有一种心理动机就是,这类人,在生活中一事无成,其他任何场合都不受重视,唯独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借着风俗这个“规矩”行使一下权威,体会一下支配他人的快感。

    不信你观察一下,越是一事无成、精神空虚、知识浅薄的人,越愿意极其坚定的坚守一些风俗规矩,借着这个借口理直气壮的折腾他人,但你如果这样说,他/她们是绝对不会承认的。可是,如果有一位权贵去他/她那里做客,你再看一看,他/她还会不会拿着鸡毛当令箭的逼着对方守他/她的风俗,不用说做客,就说某些地区娶媳妇,如果媳妇家里财产十几亿,父母名声地位极高,你看他还会不会不允许媳妇上桌吃饭。媳妇父母去了,他/她还会不会强迫对方喝酒。

    所以说,只要有智慧、有决心,改变自己并不难。

    其实人们不只是对感情、人际关系等有知见障,在世界观上知见障更是多不胜数,一切唯物主义和科学教的狂信徒都是如此,总是抱着现有的理论视为神圣,强迫他人相信,殊不知,任何事物,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看,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这就像拿出3个同大小、同重量的光滑不锈钢球,如果要人用不借助工具,那是无法分辨其差别的,只能说这是3个一样的球体,没有区别;但如果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表面的凹凸当然是各不相同;那么在更高的层次去看,比如量子力学、超弦理论,比如佛学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么这3个钢球也好,其他一切物质也好,包括人体本身也好,也许就是本质相同的一种振动而已,那么这些又统统没有了区别,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而且量子力学也好,超弦理论也好,也包括目前的哲学、心理学的概念、定义等等,肯定都不是终极真理,以后还会有发展变化,那么一些人哪里来的底气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自己不敢质疑,也不允许他人质疑和改进呢。这不是明显的知见障吗。

    如果什么都不许改动,仅就诗词而言,大家都把诗经的格式、韵律当圣典,那哪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

    希望大家记住一点,一切权威都是用来质疑的,用来去芜存菁的,甚至有些是要彻底推翻的,连这点都做不到,何谈自信,何谈掌控自心,何谈建立自己独立圆满的三观。

    简单总结一下生活中的知见障,就是认为有些事情必须这样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就心理忧虑、焦灼,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就是知见障。

    我们修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破除自己的知见障,一样一样的去破。

    那聪明人就会说了,无论怎么破障,最后你做事时也得有一个选择,三观上也得有一个选择。那不就是破了一个旧的知见障,又形成了新的知见障吗?有何意义?

    当然,无论如何思辨,最终仍要选择一个做法,一个理念。但破障和未破障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未破障的人,是茫然的做了选择,不知其根源,以为必须这样做,才是最正确的。

    而破障的人,他/她知道其实有很多选择,而且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根源和动机,以及会引发的后果、心理感受等。他/她都一清二楚,并没有必须怎样的概念。

    比如说,一个已经破除知见障的人,面对配偶出轨,或者被人欠钱不还,工作上被排挤等逆境时,他/她可以随意的选择离婚或不离婚,起诉欠款人或不起诉欠款人,继续与排挤自己的人周旋或直接跳槽。而无论选择哪一种,他/她的心理感受都绝不会与和他/她做出同样选择的普通人一样,对他/她来说都不过是一种经历,一场游戏,只是为了感受一下,这选择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反应,不会真的被喜怒哀乐牵动心灵,事情本身的成败并不重要,一切只是为了感悟人生真相。

    解决知见障的根本方法,就是不执着。不执着,心灵就活泼泼,灵动飘逸,不被任何琐事、烦恼牵连缠缚,那么也就没了烦恼痛苦。

    而当真正破了一切知见障,到了尽头时,那就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

    再次申明,既然说破除知见障,就说明还有未看破的东西,那就还是在“用力”修心的过程中,当然不是最终的境界。

    那么,希望大家在心灵修行的道路上,自己做了面壁者,再早日做自己的破壁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