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九二章 缘由 (第1/3页)
杨侗听到长孙无忌的话。心里也是凉了。知道长孙无忌他们是铁了心不准备前去救援关中了。可是杨侗还是觉得不死心。关中虽然不是自己在镇守。但也是大隋的徒弟。自己眼睁睁的看着大隋的国都被反贼占据。他是不甘心的。 苏威乃是在洛阳的文臣之首。这段时间洛阳的政务一直是由苏威处理的。杨侗还想要争取一下苏威。只要苏威这位纳言同意了。自己出兵的希望还是有的。 遂看向苏威。努力扮出一副笑脸来。问道:“苏纳言。您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出兵?” 苏威轻叹了一口气。知道自己迟早是要表态的。常年的宦海沉浮。让苏威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明哲保身。 这些年来由于宇文化及等人的打压。苏威的宦海生涯不是那么的平顺。幼年时候立下的拯救天下苍生、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名臣的愿望早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现在的苏威心里所想的仅仅是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不要让自己的一身本事平白荒废了。被宇文化及等人多年的打压。让苏威的眼光也变得比较的锐利。 从一开始。苏威就看出。长孙无忌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兵的想法。张须陀他们根本就是在白费力。现在的朝堂上。明显是秦琼的人占据优势。自己如果表态表错的话。一定会再次受到打压的。已经被打压了好几年的苏威。不愿意再过那样的日子。 可是名言反对出兵。苏威又觉得不太好。万一秦琼回来追究责任。长孙无忌这些人都是秦琼地亲信。秦琼就算是处罚也不会处罚的太严重。到时候自己可就倒霉了。 斟酌了一下。苏威出班说道:“殿下。老臣现在也是没有注意。张将军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大兴乃是我大隋的国度。不容有失。若是丢掉了大兴。对我大隋的威望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 可是长孙等几位大人的话也没有错。如果去救援关中的话。洛阳就会遇到相当大地危险。很有可能关中没有救下来。反而失了东都洛阳。” 听到苏威地话。王世充在一边低声骂道:“老狐狸!谁都想讨好。小心到最后谁也太好不了!让你落一个两头空!” 杨侗则是相当的失望的看着苏威。说道:“那老大人您的意思是我们该怎么办?” “老臣觉得我们应该快马通知陛下和秦大都护。等候陛下的旨意或者秦大都护的命令。然后再说。” 苏威地这一番话。却是将所有的问题都退得一干二净。谁也没有办法抓住把柄。 杨侗是彻底的失望了。王世充是彻底的鄙视。 张须陀有些愤怒的说道:“老大人。您说让我们派人前去请示陛下和大都护。恐怕等到陛下的圣旨或者大都护的命令到来的时候。关中已经全丢了。到时候就算是有了圣旨又能有什么作用?” 高士廉出班说道:“我倒是觉得纳言大人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若是没有圣旨和大都护地命令。一旦丢了东都。谁来负这个责任?我们谁都付不起。还是快马将命令送到陛下以及大都护手中为好。” 张须陀这会是彻底没有话说了。知道斗嘴皮子。自己一个武将是绝对斗不过这些文人的。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可是在人家口中。好像自己是犯了多大的罪过一样。好像自己是诚心让大隋亡国一样。 没有办法说服长孙无忌等人。张须陀只好默默地回到班中。张须陀久在军阵之中。怎么会不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道理呢。若是无法说服长孙无忌等人。自己的粮草根本就没有着落。仗根本就没法打。 张须陀回到武班之中。也就是表明主站的一方认输了。王世充也随之回到了班中。 看到张须陀认输了。杨侗一脸的惨淡。看着下面的文武众臣说道:“向皇爷爷和大都护发文。告知他们晋阳起兵之事。让皇爷爷和大都护做决断吧。” 说完转身离开了。朝中众人看着杨侗年仅十八岁。却显得有些苍老的背影。都有些不忍心。可是不忍心又能如何呢? 他们手中一没有兵马。而没有粮草。说什么都不管用的。之恩那个叹口气离开。 朝堂上一番争论。张须陀等人毕竟是没有办法胜过长孙无忌等人。不过散朝之后。长孙无忌、王、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没有随同昌平王邱瑞一起随驾地邱天豹。并没有各自回家。而是来到了秦琼地府邸。 这几位也可以说是秦琼留在大兴最重要的人物。秦琼这个派系地中坚。 等到众人都坐下之后。房玄龄有些忧虑的说道:“众位。我们就这样完全不管。是不是不太好?一旦让李渊占据了潼关。我们以后想要夺回关中就会相当的困难。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出兵。拿下潼关。到时候就算是李渊拿下了关中全部。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的威胁。 以我西域大军之精锐程度。出了潼关李渊根本就不是对手。” 房玄龄这个人呢。奇谋妙计那是层出不穷。乃是世上难得的大才。可是房玄龄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房玄龄有是有时候先的过于的谨慎了。 而杜如晦在思虑周密这一方面。比房玄龄弱了一些。不过比房玄龄强的就是杜如晦极为的果断。只要别人给出计划。很快就能做出决断。哪一个计划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所以历史上才会留下房谋杜断这样的评语。 听到房玄龄的话之后。杜如晦忙说道:“潼关我们是绝对不能要地。我们必须要让李渊有一定的能力抵挡我们的呃进攻。如果李渊没有潼关的话。一旦大都护回到洛阳。从潼关发兵。李渊根本就挡不住。 大都护的心思众位应该都知道。对于两代帝王的知遇之恩。以及靠山王的恩情是相当看重的。一定会竭力维护大隋地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