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二十三章 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渡 (第2/2页)

分割他的粮食、马匹来削弱他。他心怀疑虑,不肯接受诏命。这下统一战线没搞成,却埋下了祸根。

    没过多久,朱滔也反了,王武俊也反了,那张孝忠和康日知,马上变成了这两人的眼中钉,说到底,还是地盘没瓜分好的问题。可怜郭德罡刚刚开始建设濮州,正准备和平发展,这下子又变成前线基地了。话说濮州隔河与魏州相望,东边又是淄青镇的郓州,李纳正在郓州靠前指挥,这河北复叛,濮州的形势就变成了两面受敌。那郭德罡搞建设的时候,就得准备好这些建筑随时要打仗的军事用途了。

    此时要往河北送军需物品,大部分还是走漕运,经过河阳三城的浮桥和河阴的船闸来运送,但那样的话,从江淮上来的东西实际是有些绕远。好在李纳在徐州濮州两次大败,李洧趁火打劫夺占了兖州属下的金乡方宇二县,物资可以通过泗水荷水一路运到曹州,再转运到濮州。现在濮州算是神策军直属的军镇,按照大唐的制度,当道自筹军粮,河北李晟的神策军军需,也要从濮州供应一部分过去。如此一来,江南来的钱粮军需在濮州渡河直接北上,便是最简便的方法了。

    濮州城北二十里原本倒是有个渡口,但军需任务繁忙,原来的设施不太够用了。此时黄河下游远不是郭德罡印象中那种年年断流的惨象,而是浩浩荡荡,五六里宽的河面,连上河滩,怕是有十里宽。在这种河面上架桥,以郭德罡的水平,自然是办不到。要架,也只能架浮桥,但那需要很久的功夫,现在也只能慢慢cao作,逐步地架起来,要过河,还是以摆渡为主。

    重视客户在实际使用中的意见和反馈,一切按照客户需要来办,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为了满足大批量运送物资的需求,就需要制造宽阔的、能够快速装卸货物的、既能渡人又能装货的船只。经过仔细的回想,郭德罡决定试试看能不能造大型的滚装渡船。郭德罡向来不吝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更何况他卖粮给李纳,很是发了一笔横财,现在又有了水泥,便一口气把这个渡口按照巨型内河码头的形制好好地整治了一番,又修了引水渠和水力动力系统,干脆在渡口边又搞上了工业园区,就地造起巨型车船来。

    有了在小船上运用螺旋桨和明轮的经验,搬到大船上就省事一点,只不过是要多加几套动力装置罢了。为了方便装人装货,这种渡船被设计成了一个大筏子的形状,下面是并排的四个船身,里面装着人力明轮和螺旋桨的动力装置。每个船身上装有六对明轮和两对螺旋桨,还是首尾对称的形制,这样不用掉头就可以直接往返。甲板是直通式的,上下三层,有通过绞车上下放动的大踏板和升降机,搭在码头岸上,人货车马可以从码头直接上船,连卸货都可以省去。郭德罡手下的工匠,早就被自己东家那种古怪的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思路熏陶了好几年,再加上这玩意实际上就是在四艘大号车船上搭了三层板子,只要注意结构和承重分布,便可以做出来。为了保证滚装渡轮的快速建造,某人又派人去扬子的水师造船厂,绑了一批会做五牙战舰和楼船的工匠过来,一起工作。这样,到了建中三年六月,这种怪模怪样的船,终于下水了。

    郭德罡看着这个八丈高,十丈长,十丈宽,四个船身,四十八个浆轮,十六个螺旋桨,上面还有三根桅杆的古怪东西,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经过慎重的考虑,他决定叫它,企业号。

    “下一艘叫什么?”韦丹对这种神奇的设备是最有兴趣的。

    “叫大黄蜂吧……要不叫萨拉托加也可以……或者叫……雪风?”

    总之,有了这么个一次可以运三千人过河的东西,实在是效率惊人。再加上郭德罡在濮州大烧水泥,一口气修了二十口立窑,把濮州到曹州、滑州、汴州、徐州的官道都硬化了个遍,到河北的物资转运速度骤然加快,德宗皇上一看后勤负担小了,就决定把李怀光也派到河北去。

    却没想到,李怀光一到,就打了个大败仗。

    【注1】雪风号的典故,有不明白的同学搜索一下就知道了。

    【注2】今天总算是把就业协议盖上了学校的章,关于办手续这件事,我已经无语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