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党_第二十八章 一个藩镇控制权的易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一个藩镇控制权的易手 (第1/2页)

    经过安史之乱及之后的混战时期,河北的世家大族实际上已经被从根子上打击了一遍。清河、博陵、赵州、范阳、荥阳这五郡之地,无不是河北诸藩镇长期拉锯缠斗的地区。再加上河北居民风气的逐渐胡化,变成一个武人统治的地域,连年战乱又使得地方土地所有情况大为变迁,使得以儒学宗法为信仰,依靠庄园土地为经济基础,婚姻为政治纽带的崔卢李郑门阀体系逐步衰微下来,而不得不通过与寒族地主同样的科举方式来晋身政治核心。虽然远较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特权衰微,但高门华族的文化传承和家学底子总是要超过一般下层家族,因而在科举制度下,倒也并非处在太大的弱势之下。这些高门大户,转眼又靠着子弟的进士身份,获得了衣冠户的称号,照样可以轻税免役。总的来说,整个唐帝国的行政体系,基本上还是把持在汉族士族的手中,只不过是经过科举制下的士庶合流,高门大族的话语权没有前代那样明显,所谓的超级大门阀,也不复存在,只能影响州县之类的较小地域,而不能像前朝的乱世年代割据一方。这从诸藩节度使大多都是武人出身,而非世家子弟便可看出。柳宗元的母亲柳卢氏,究其郡望,也是范阳卢氏此种一等一望族,却沦落到贫苦交加的家境,最后为郭德罡所收留,也是世家逐渐衰落的一个实例。

    但所谓的山东士族,一直自持身份家学,连李唐皇族都视为夷狄之类,心存鄙视,连与皇室联姻都不肯,作为郭家这种军功起家,在习俗信仰上又倾向胡化,举止颇不合儒家礼教的家族,自然是视作暴发户,不肯与之多做交往。而进士出身的寒门子弟,又将郭家认为是依仗权势出身的粗鄙武夫,虽然官高权重,但举门上下没有一个有功名的,可谓是没文化的典范,也不屑与之结交。而郭家大肆营商,又为崇尚耕读传家的地主阶层整体不齿,这种文化上的孤立状况,反倒使得郭家和地方藩镇的武将们在利益与处境上有了更多的共同点,合作起来也更为容易。

    不过儒门人士之中,也并非没有清醒之辈,比如大唐德隆的高级副总裁李吉甫便是御史大夫之子,名正言顺的赵郡李氏。而醴泉管委会的执行主任武元衡,更是武则天的后人,名正言顺的进士出身。虽然此两人最初加入德隆的经过都有些不情不愿,但见识了经史子集,礼教功名之外如此广阔的天地之后,这两人倒也开始慢慢地习惯用德隆那套奇奇怪怪的行为模式来处理各种奇奇怪怪的事务了。在整个德隆体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诸多不能依靠家族势力入宦,又不能挤过科举这个窄门的寒门士子,为了进入藩镇幕府以求得官职出身,不得不曲线救国加入德隆的各种分支机构,倒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郭德罡的人才危机。

    至于那些已经加入了藩镇幕府,又与郭家发生了某种紧密联系的人物,则试图依靠德隆体系越来越强的势力,为自己更进一步做些准备。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就有这种打算,现在,他等到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依照唐例,节度使领所治州刺史,作为徐州别驾,白季庚在事实上是徐州地区的民政最高长官,也是武宁军藩镇服从于唐中央政府管制的一个标志。可以说,德隆在徐州地区经手的大部分民政商业项目,都要与白季庚分润一些,也少不了他的参与。而白居易跟着郭德罡去了关中,便可以视为白季庚对郭家的输诚,隐隐有些以子为质的意思。也正是因为如此,郭德罡才能放心德隆在徐州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不过,就在郭德罡向长安进军,郭二斗已经抵达濮州准备渡河前往魏州的时候,徐州的武宁军却发生了一些变故。

    在整个德隆体系中,沿漕运各个藩镇必须牢固地绑在郭家的算盘上,不能有任何的意外发生。这中间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交通并不算是发达的社会状况中,漕运才是国家的生命线,掐住了漕运干道,就等于掐住了唐中央政府的脖子,郭家目前在朝廷中的地位,才能稳妥地保持下去。而徐州和武宁军,就是这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不单是因为徐州是德隆重要的生产基地,还因为梁山泊和濮州的大量出产,都是通过泗水运抵徐州,再转运京洛淮扬诸地。因此,要将徐州牢牢控制在德隆手中,就必须将武宁军整个藩镇的影响权,控制在德隆手中。

    按照郭德罡的分工,何善水专门负责徐州的工矿企业,还有汴泗三角地段的万科金地集贸市场。经过数年的经营建设,这个集贸市场早已发展的颇为庞大,规模竟是超过徐州旧城,被徐州百姓称为万科城。这地方的经营市政,却是与醴泉经济技术开发区颇为相类,也是有个被称作业主委员会的机构,永平、宣武、天平、平卢、淮南、两浙、武宁诸藩的商户和军需官,都有自己的代表在这业委会里,每日也是行那泡澡堂子扯皮交易之事。徐州地方也好,节度观察衙门也好,都对这个城外之城伸不进手,要有什么政令摊派,也只能老老实实和万科城业委会来打交道。

    地方文官还好些,武宁军的方镇兵却对万科城这种态势极为不满。这种不满,一是来源于常年游弋在汴泗水上,喷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