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贺兰雪 第四十九章 使宋㈢ (第2/2页)
当场就会将自己‘射’杀。 余暗叫惭愧。便还刀入鞘,准备递还给赵诚。 “阁下若是喜欢,我这把佩刀就送于您。”赵诚见余有些喜欢,便主动提议道。 “此刀乃国主贴身佩刀,在下不过一无名小卒,君子不夺人之美,在下怎敢夺国主所爱呢?”余连忙拒绝道。 “这是哪里话!”赵诚佯怒道。“我赵诚平生想送出的东西。岂能收回?莫不是阁下耻笑我贺兰地处西北,乃蛮荒之地,不及大宋繁华万物昌盛,或是以为在下乃无知小王,不能入阁下法眼?” 余瞅了瞅不远处的赵葵,见赵葵点了点头,只好收下:“多谢国主厚爱,在下一定会妥善保管此刀,定不会让它沾了污垢。” “不、不!”赵诚却摆手道。“刀不过是一死物,若是阁下将此刀当成珍宝供在自己书房之中,还不如将它当了换酒钱。刀唯一地用处,在于沙场杀敌,用敌虏地血来喂养它。才是正道。如此才不会辱没了它。若不是用来杀人,那只能是菜刀。但即便是菜刀,那也是可以用来杀人的。” “国主教训地是!”余发现自己在赵诚面前只能点头称是。他心中十分疑‘惑’,不知自己得此刀将来是用来杀金国人,还是用来杀‘蒙’古人,或是眼前的这位贺兰国王,毕竟大宋朝野人人都知道‘蒙’古人很可能是将来的对手。他对赵诚的好感倒是有了几份。 赵诚似乎是知道余心中所想,只听他说道:“小王这次奉‘蒙’古可汗来到此地,正是为了与大宋朝廷和议,贵我两国共抗金国。” “此等大事,非在下所能参与。”余道,“愿国主能达成所愿!” 赵诚却道:“小王并不奢望两国能达成约好之美事。但愿相互理解,不起边畔,那就很不错了。” “要说两国约好,数年前,贵国攻我关外阶、凤、成、西和与天水五州,残杀我大宋百姓无数,生灵涂炭,此事当作何解?山东忠义军及淮东诸事端,又作何解?”余并未给赵诚太多的面子,“在下数年前不过是一书生,但未卑不敢忘国忧也。”
余脸上有些怒‘色’,言语间饱含着铿锵之气,忘了自己刚接受过赵诚一件礼物。 “这正是小王此次出使大宋国目的之所在,若是两国‘交’好,则既往之事将不复生也。”赵诚道。他心中大感冤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余道,“国主如何能让我大宋相信?” “小王只能尽力而已。”赵诚承认道,“但若是两国老死不相往来,恐怕不知对方心意和企图,却更容易引起误会。至于能否达成和约,全凭造化。不过,小王本人对此次出使抱有期待地。” “那在下祝愿国主能达成心愿。”余不咸不淡地说道。 “两人相‘交’,贵在于心。然而自古两国和约,却不在于心,而在于时势也。若是两个国家均有可战之军,又有贤臣良将,不缺粮草军械,则和约易成。否则,弱的一方要么卑躬屈膝,要么拒人于千里之外,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也。”赵诚道,“远者不必说,单说贵国数次与辽、金、夏盟约,即是明证也。” “弱国无外‘交’?国主此话有一些道理。”余沉思道,“那在下请国主试言,我大宋与你们‘蒙’古谁大谁小?” “势均力敌、势均力敌!”赵诚笼统地说道。 “依在下看,北方之军不过是仰仗马力罢了。我南方虽缺少马匹,但军械、钱粮与忠勇之士,又兼有地利、人和之功,北军南来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余道。 “那是、那是!”赵诚附和道。 余也觉得自己这个论断有些无趣,或者说有些底气不足,口中又说道:“当然,我听说‘蒙’古在西域灭国无数,‘蒙’古铁骑也非‘浪’得虚名,自有其高明之处。不知国主能否为在下解‘惑’?” “那么阁下能否为我说明贵国军力几何?库中军械、钱粮又能有几何?谁善攻,谁善守,又有谁功守兼备?”赵诚反问道。 “这……”余被这话呛得面红耳赤,掩饰道,“我不过是一小书吏参谋而已,哪能知道这些机密之事?” “我赵诚也不过是一文臣罢了,这贺兰国王的名头不过是虚衔。”赵诚道。 “在下观国主佩长刀,又系角弓,看上去并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余道。 “哈哈!”赵诚大笑,“谁说文臣就不能执刀挽弓?你家赵大人看上去不就是一文士吗?古时人们常说君子六艺,然而我观大宋国,能有几人号称‘精’通六艺?能文能武者少之又少。文人就应该做文事,奈何偏要掌兵,若是真知兵事,那倒还说得过去。” 余面‘色’一窘。赵葵却远远地说道:“国主此言大概有些以偏盖全了些吧?” “若是小王言语偏‘激’了些,还请赵大人海涵。”赵诚冲着赵葵拱了拱手。 他冲凌去非使了个眼‘色’,凌去非会意,从地上站起,‘cao’起一杆长枪,在殿中当众舞了起来。凌去非自幼练过武艺,在军中又跟枪法高强者学了一年,只见一杆纯钢之枪在他手中如同无物,上下翻飞,好不‘精’彩。秦九见他舞得欢,心中技痒,拔出自己的长刀,与他对练起来。贺兰长刀虽与长枪比起来要短得多,但秦九的招式素来是大开大阖,如同疯子一样猛砍,砍得长枪火星四冒。 秦九虽力气大得多,对阵经验又丰富得多,然而凌去非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毫不惧‘色’,舍去枪法套路中的虚招,招招‘阴’狠,专往秦九必救之处突刺。赵诚感叹这凌去非地招式跟自己是一路地,狠毒无比。 这两人一时难解难分,众人不停地喝采。赵葵与余两人看得心中黯然,心中均想:这贺兰国王身边之人虽八成是百里挑一的,却给人以朝气蓬勃之感,如旭日东升。 注:出自曾国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