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_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八章 英雄冢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八章 英雄冢㈢ (第1/2页)

    十月朔日,贺兰国王沐浴更衣,率文武百官驰至贺兰山巅,以祭天地、社稷。百官上表称贺,以为秦王。

    秦王诏曰:孤起于‘乱’世,殚‘精’竭虑,以解天下倒悬为己任。今兵戈不止,群雄逐鹿,天下纷‘乱’。百姓穷困,妻离子散,翘首天下大安,不惜以微薄家财豢养军士,遣至亲兄弟奋战沙场,未尝退缩申辩。孤无有以己尊虚荣汗颜夸耀,故诸礼从简,毋须繁文缛节,舍本逐末。

    遂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又设“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皆为勋职,暂不授人。秦王某日笑曰:此类勋爵非德高望重者不可授之,孤虚位以待诸卿,毋让孤失望也。

    禁中不设尚书、‘门’下二省,亦不设枢密院,秦王自帅三军兵马诸事。置中书省,合正副宰相三五人,是为政事堂。以王敬诚为中书令,行宰相之实,下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邢部、工部。中书令以左丞相与右丞相副之,以分中书令之权,耶律楚材与高智耀分任之,即为副相。凡中书省所议公文,大率需此三人联署方可签押通过。

    政事堂令设参知政事若干,亦为副相,有议政质询之权,但不在政事堂坐堂。自中书令从一品,至下等小县从九品不等。

    吏部掌管文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等的制度。

    户部掌管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杂役。

    礼部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外‘交’之政令。

    兵部掌兵役、筹款及国王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诸事,但不过问战事,只事后勤。

    刑部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诏曰:我国初创,立法诸事繁重复杂,孤自入主河西,夏人旧法施行五年有余,大率乃良法,今仍宜承之。凡有不合人情与时宜者,有司应合议修订之。但不可一日三变,令民不知所往。

    工部掌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兵甲器械制造、钱币、河渠、屯田等。以陈有为工部尚书,原官办铁、纺、机诸局由工部统领。诏曰:凡我大秦国,无农不稳,无畜牧无以跃马杀敌,然无工亦不强,兵甲之利向为征战之本也。遴选天下能工巧匠。聚之于京师兵器局及贺兰兵工场,给其优厚钱粮以示宠恩。另授朱贵为大匠师号,见州官及以下皆不拜。

    御史台设御史中丞一名,负责监督百官‘cao’守,暂由耶律楚材领其职责。

    别立盐铁使司,下设矿冶与盐业。立市舶使司。掌管全国茶、酒、商户及其税赋。分别以陈时可、赵为盐铁使与市舶使。此二职亦为副相,有入政事堂议事之权,与宋之三使司有别。诏曰:盐铁乃国家财税之根本。又我秦国处河西、关陇,商道东西数千里,国家获利良多,亦是国之根本。望二卿勉励而行之。

    废大司农之职,归之于户部。加吴礼参知政事衔。出京师,赴河东南路,代中书省治理百姓,称“河东行中书省”,简称河东行省。擢夏州知州梁文赴京兆,亦简称“陕西行省”。诏曰:河东与关西诸州府乃新拓之地,民心不稳,然乃国家长久征战之基业。需得力之臣镇抚。并授之以行台重权为要。

    除河东行省与陕西行省外,府、州、县的长官一律称知府、知州、知县。惟京师所在的府尹称京兆尹。其佐贰,府有同知、通判、推官,分权牵制,州有同知、判官,县有县丞、主簿县尉。别在府、州视其大小,设监察御史、都御史、副都御史,行地方监察之权。

    时,王敬诚以中书省职权过重,‘欲’推辞不就。左丞相耶律楚材又云其兼任御史中丞,既不合体例,又位高权重,亦劝秦王另选贤能分权。秦王劝勉曰:非常之时,当有非常集权之事,孤以国家社稷内政托付给二卿,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毋须彷徨。

    初,陈时可、赵、刘中、刘桓、周立和、王贞、杨简、高廷英等原属金国官吏,因‘蒙’古南侵而滞留河北,苟且偷生。其时‘蒙’古势大,耶律楚材荐举诸人任‘蒙’古燕京、西京、平阳诸路课税使。至此秦国初立时,陈时可等又随耶律楚材投入秦王治下,虽有去意,但秦王不问其过往所事何人,皆任其大用,视为朝之重臣,令百官不分彼此,禁非议嘲讽。群臣无论在朝在野皆感秦王贤德,俱云忠于职守以报秦王识人之明。

    秦王‘欲’以刘翼为翰林院大学士,执掌文坛舆论。刘翼却言素惯以布衣之身求学问道,不敢冒占优朝廷俸禄,然亦不以位卑而忘忧国,虽在野研学,可替主上体察朝野过失,以证明道,又可为国选举人材。翰林院遂未立,秦王特赐金一千两,授其执掌贺兰书院,悉听其用。中原文坛领袖如王若虚、元好问辈斯时滞留中兴府,秦王‘欲’授官而不得,遂纳诸中原文士入书院,开科讲学教授子弟,书院未几文风渐盛,人才辈出,俱为俊杰,传为文林佳话。

    又,上‘欲’以大食数字纪年,以始皇灭六国登基时为公元元年,因群臣反对而暂罢。

    刘翼进年号曰:崇宁。又因与宋徽宗年号抵,遂改为“泰安”

    泰安元年,即宋之端绍定五年,金之天兴元年,取国泰民安之意。上,背北面南,第一次接受百官的叩拜。文武分别王敬诚和何进的带领下鱼贯而入,分列左右。

    礼多人不怪,这礼可大可小,上至朝政天子威仪,下至小民待人接物。赵诚发现当个真正的国王着实不简单,大臣们引经据典地论述各种朝仪。单就这文左武右,就是个众人皆知地讲究,以左为尊,若是连这个都不懂。那就是大笑话了。赵诚虽很不以为然,但也不反对。连这座还未来得及修整的宫殿都是刚改的名。

    王敬诚与耶律楚材等人事先就规定了上朝的仪规,从阁‘门’外,就闹出不少笑话。赵诚见官员们服‘色’各异----还未来得及定官服,官员们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