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二十四章 盟约㈣ (第2/2页)
民有无数地好处等等。 朝臣们小声地议论着,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这是只有胜利者或者占据有利位置者才会有的表情。 赵诚开口问道:“乌古大人在孤这中兴府住得可还习惯?” 他脸上仍挂着浅浅地笑意,一如以往。这让乌古孙仲端想起了第一次在西域见到赵诚时的情景,不同的是。如今赵诚的身上却多了杀伐果断的王者气势。 “不敢劳国主亲问,小使一切尚好。”乌古孙仲端道,“小使来贵地已经有些时日了,十分惦记吾皇圣安,故小使希望能早日拜别回国。” “乌古大人与孤是老相识了,我贺兰虽不比中原富足,更比不上中原地人物文采风流,算得上是塞外苦寒之地。然而塞外雪景也是绝佳,风雪炼‘精’神,塞外也有塞外的风物别情。”赵诚道。“乌古大人难得来一趟,不如在中兴府多住些日子,孤这个做主人的,岂能不好客让贵主耻笑赵诚这十分“好客热情”地话无疑让乌古孙仲端心中感到更加愤怒,如同伤口上洒盐,却让他无可奈何。 “先前国主使人送国书于吾皇御前,言贵我两朝约好共拒北敌,吾皇感念国主心意,字字入心,曾言:昔日‘蒙’鞑南侵之势日炽。若是金、宋、夏三国主政者如国主这般高瞻远瞩相互约好守望,岂能有今日之颓势?夏国嵬名氏已亡,我大国大河以北沦丧,就是宋国也承受‘蒙’鞑屠戮之祸。存亡之道。在此一举,今小使奉吾皇堂堂天子钦命至此,国主却避而不见,这是何道理?”乌古孙仲端有理有据地说道,“这难道就是大秦国地待客之道?” “放肆!”有人怒目斥责道。 赵诚却丝毫没有不悦之‘色’:“潼关已在我手。” “是!”乌古孙仲端点头承认道,“能有贵朝将士把守潼关,我朝西边也就放心了。” “陕西、河东南路?” “是!”乌古孙仲端仍然面无表情地回答道。
“陇右如今亦在我手!” “是!”乌古孙仲端像是咬着牙齿说道,“吾皇有言。贵我两朝以潼关、洛水、冢岭山一线为界。两朝东西相望,各守其土。各领其民,互不侵扰,世代睦邻友好!” 金国皇帝完颜守绪不指望能通过谈判“收复”领土,更不想凭武力“收复”旧土,哪里敢惹新兴的秦国不高兴呢。完颜守绪并非不想收复,当他问臣子们谁愿意去收复时,无人敢应承。乌古孙仲端早就得到了自家皇帝的首肯,替自己皇帝答应了赵诚的要求。 这对赵诚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走过场,他已经实际占领了这些地方,只是想以盟约的形式确认一下实际所得而已。但是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尽的,得陇望蜀也是人之常情。 “有敌来攻我大秦国,贵国将如何?” “自然是相互扶持,共拒强敌。”乌古孙仲端怕赵诚要求金国出兵相助,遂道,“我朝负责大河以北诸汉军豪强,贵国应付‘蒙’鞑。如此两国俱安。” 赵诚心里暗骂。金国打得好算盘,他们在‘蒙’古骑兵的打击下丧失了全部信心,如今西边地秦国兴起,又杀了‘蒙’古可汗,自然是与‘蒙’古结下深仇,金国上下很高兴看到这一点,指望着秦国与‘蒙’古斗得你死我活。所以金国尽可能促成这一协议,将心腹大患顺水推舟地移‘交’给秦国。 中书令王敬诚反对道:“国主此事万万不可啊!” “为何?”赵诚佯装不知。 “我朝初立,又正是用兵之时,而国库不余一石粮一尺绢帛,况我河西素来国用仰仗他国,眼下正是与民修养生息之时,岂能穷兵黩武。若是我朝仍据此与‘蒙’古大军为敌,臣恐我朝未胜先败,将士无奖赏,兵甲又不备,何以为战?”王敬诚奏道。 左丞相耶律楚材也奏道:“自入冬以来,畏兀儿人断了商道,而我朝平日税款多赖于商贾。宋人又见疑我朝,陇右民情不稳,宋人‘欲’有图于秦、凤,彼处地榷场又无宋人前来‘交’易,如此非长久之道啊。国家没有钱粮怎能用兵?” “陈有为何在?”赵诚呼道。 “臣在!”工部尚书陈有为出班伏身道。 “孤要工部打造的兵甲都准备齐全了吗?”赵诚问道。 “禀国主,尚未准备齐全。”陈有为奏道。 “为何?”赵诚板着脸道。 “工部下属作坊、工场虽人手足够,奈何我朝缺少铁器,前番国主用兵,耗费铁器不下数十万斤,若是国主‘欲’再用兵,怕是只有征集民间铁制农具才成。”陈有为道。 赵诚满脸无奈,冲着乌古孙仲端道:“乌古大人你看看,凭我朝国力岂能独自与‘蒙’古为敌。要不,贵国派兵前来合战?” 派兵是不可能地,金国自保还来不及呢。乌古孙仲端不相信秦国会穷到缺少兵甲箭矢的地步,昨日校场上秦军的威风,他不是没见到,秦国军队岂能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这分明是赵诚想从自己国家讨要好处来了。 乌古孙仲端搭拉着脸,‘欲’反驳,却听御座上赵诚说道:“命礼部与金国使者大人详谈,退朝!” 赵诚转身便走了,根本就没有给他机会当面争辩,赵诚将这讨价还价与扯皮之事‘交’给礼部去办。 众大臣们高呼:“圣躬万福!” 乌古孙仲端只能看到赵诚高大的背影消失在帷幕之后,心中的凄怆之情更加强烈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