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姜江浩的文采 (第2/2页)
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姜江浩唱完,余音在山洞里不断地扩散。颇有几分余音绕梁的味道。 “大哥,你唱歌简直太好听了,只可惜我学问不好,听不太懂是什么意思,阿七,你懂吗?!” 十三现在也开始主动拉着阿七聊天,他之前跟阿七一起,往往都是被动的,甚至都是不愿意配合的,先在既然同生共死过了,他们的关系也就更进一步了。 “我也不懂!姜大哥,你唱的是什么意思啊?!” 阿七虽说也识得几个字,可那也是最近才开始学的,所以姜江浩这一曲,真的是让他完全摸不着头绪。 姜江浩略微思索了一番,才是慢慢讲给阿七和十三听。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而这个没有睡意的人,说的就是作这首词的词人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对于这首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且唱东坡,清露下,满襟雪。”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姜江浩对于这首词的喜欢,完全是来自于儿时对邓丽君的崇拜。但是自己学这首歌,却是跟着王菲的之音学会的,之后他便觉得,用唱歌的方法来记古诗词,简直是不要太简单呢! 不过对于另一首,他就更郁闷了。 “哇!大哥!你懂的好多啊!” 姜江浩的一曲终了外加诗词解释,更加坚定了十三要跟着姜江浩回家乡的决心。 就姜江浩方才的这一曲,怕是已故的屈原夫人都不及此番文采,十三心里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大哥!你回家乡一定一定要带着我和阿七!我觉得你吃的、喝的、用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一定是你的家乡有很有学问的人教导你,所以我也想去见识见识。” 阿七也在姜江浩的背上不停地点头,就和小鸡捣米一样。 “姜大哥,我一定要去!” 姜江浩无语问苍天,抖了抖肩膀。 “好!好!好!都去!都去!” 在黑兮兮的山洞里,七拐八绕了老半天,姜江浩终于来到了十三所说的地方,那个玄在悬崖顶端的山洞。 姜江浩把阿七放下,正打算迈腿过去,却被十三给结结实实的拦在了半道上。 “大哥,还是我去吧,我个头比较小,体格也比较轻。只要过了这一小段,后边就安全了。” 姜江浩往下探了探身子,看了一下山顶下方的洞口,不由得腿软了又软。 “呼~!确实还蛮高的!” 不过也正如十三所说,过了这一截儿悬空的山洞,之后就是一大块儿平地,平地上边绿油油的,应该有不少的好东西。 “十三,你过去,除了方才你已经认识的人参以外,其它的叶子你都摘一片给我,我告诉你每样东西该怎么弄,好吧?!” 十三用力的点了点头:“好的”,而后小心翼翼的走过悬空的那截儿山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