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大方鼎 (第3/3页)
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后母戊鼎出土的大坑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编辑本段相关事件 吴培文和司母戊鼎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后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原大后母戊鼎。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安阳市在殷墟举行盛大仪式,迎接阔别家乡59年的后母戊鼎在故里展出。当时是万人空巷迎宝鼎,至尊国宝现真容。 为配合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申遗办委托,2006年5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赵乾民仿制的巨型后母戊鼎,该鼎高3米,长2.5米,宽1.74米,重达3吨。底座上镶嵌着周谷城先生书写的“青铜时代第一鼎”大字,安放在后母戊鼎的出土地——殷墟王陵遗址。 殷墟在2006年7月13日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当年把原鼎收藏免被日军搜掠的42位村民之一的吴培文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吴培文的孙子吴苏桉继承爷爷的遗志,创办了河南后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继续弘扬古老的中华文明。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盛大开幕,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象征、青铜文化象征的后母戊鼎(仿制品)再一次鼎立世博会,迎接全球友好人士的参观。由河南后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三个多月制作完成,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改欣亲自开模。 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今天(2011年3月27日)将对公众开放6项免费展览。其中包括最近引起关注和争议的“后母戊鼎”。目前每天限客8000人。在这次展览中,国宝更名“后母戊鼎”后首次展出,并且是没有玻璃展柜隔开的“裸展”。 位于世博会中国馆的司母戊鼎(仿制品) 编辑本段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 司母戊大方鼎 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后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编辑本段国之象征礼乐重器提起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权和社稷,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 司母戊大方鼎 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 相当于锅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rou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祭祀母亲后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