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古墓 (第1/2页)
一路上,三人就没再停过,似乎是因为和苑带路,所以一路上格外的顺利。 有好几次白曜想问和苑的血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地方,但想想人家好歹救了自己,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的天色有没有黑,他们又往下走了许久,就到了类似于一个葫芦口的位置。 四周凌乱的散落着一些铁锹、锄头等铁质工具,上面已经泛着红锈,想来时间有些久远,还有一些生活用的锅碗瓢盆,却都不是现代的样式,和苑说这些应该都是明朝的用具,所以与现在的才会有所不同。 三人找了块地方,才停下休息,和苑将背包放下,拿出吃的,这一次还多了些果脯和罐头,压缩的饼干、rou干,这样的食物十分难以下咽,只是在这地下,只能将就。 和苑一边吃,一边在脑海中回忆着他们走的路线,又学着时柒在地上画了画,又指了指四山合抱,滇池下方正东方的位置,处在弓形的正中位置。 “我们要找的地方,应该就在这里。” 明清代墓葬吸收了我国东南地区古风水学说的布局,在墓场的营造中糅进了古风民情,崇尚了古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人生孺慕之诚”的风气。采用了民间建墓工匠的组合标准,由“墓庭”入口到“手”的入深,分别为中三步,大太极等布局,以墓前的栏杆望柱的柱数而定,望柱越多,墓场规模就越大。如墓前栏杆设置十枝望柱的属大太极,设置四枝望柱的属中三歩布局。 且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 所以想要在水底建造这样一座墓,选址是十分重要的,而她所指的位置恰好是整个区域内的最佳位置,在湖正中心,两边高中间低,独形成一国,如同沈万三在世时,被称为布衣天子,有自己的天下一般。 白曜点点头,马虎的咬着rou干,蹲在地上,像一只牧羊犬一样,四处嗅嗅,时不时的从地上抓起一把土,放在鼻子处闻闻,然后又不停的摇头,“这里看不出离主墓有多远,不过从这里的土壤来看,带着些****,应该是石灰岩土质层。” “看看不就知道了。”时柒放下背包,从包里拿出一把半圆柱形的铁铲,握住有柄的那一头,然后用白蜡杆加长,看着长度差不多,这才垂直朝地面打下去,很快就带起一些泥土出来,果然,如同白曜说的那样。 只是,当白曜看到那土壤的时候,心头一紧,“这土……” 和苑看了,也不禁一愣,土一半是和白曜说的那样带着一层粉白,另一半居然是深褐色,如同血液干涸的颜色,就像是北方人吃火锅的鸳鸯锅一样,分为两边。 时柒捻起一撮土,放在鼻翼间闻了闻,皱眉道,“难道这是人殉?” “不可能。”和苑一口否决。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xue,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有的是死者的妻妾、侍仆被随同埋葬,也有用俑、财物、器具等随葬。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就出现人殉,商朝男女贵族墓葬有大量的人殉,但没有夫妻合葬、妻妇殉夫的现象。 人殉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制度,秦汉以后有所收敛,往往代之以木俑、陶俑。秦汉以后就很少有人殉葬了,虽有传言到明代,人殉之风死灰复燃,朱元璋首开恶例。朱元璋死后曾有妃嫔殉葬,葬在哪里却是未解之谜。殉葬人数也因为野史种类繁多,争论不断。 不过也处在皇族之中,一般的百姓,尤其是出于士农工商最末的商人是难以享受此殊荣,即便是多么富有,这样的事也是不允许存在的。 “我也只是说说,这土壤里的深褐色明显是血。”时柒没有和她争论,知道在历史这一块,她比他们都要专业。 白曜看了一眼那土壤,抬头间又看到不远处,张了张嘴,“阿苑,阿柒说的有可能真的存在。” 说着,他指了指他们斜对面的墙壁处,那里有一块石碑,因为年代久远,碑身大部分深陷在土壤里,只露出小小的一头,如果不认真看,根本就看不出来。 和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看到那石碑裸露在外面的一角,放下手里的干粮,走过去用手将石碑上的土扒开,然后那整块石碑就出现在他们面前。 石碑缺了一角,起初三人还没注意,没当回事,所有的思绪都被石碑上刻的内容吸引住,上面记载着这下面,和他们想的出入不大,这里确实是传说中第一首富的墓xue,只是有点差别的是,他们所在的位置是当时云南的一些死刑犯,沐英让他们来修建这座古墓之后,并没有放他们出去,也就是说他们成了殉葬品,不过缺失的那一角似乎是后面被人挖去的,他们无法猜测上面记载了什么。 和苑看完之后,看着时柒,这件事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