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刁民_第九十九章 蛊惑人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九章 蛊惑人心 (第2/2页)

洼地的地方。

    陈明理展望过去,点着头他很熟悉沿河流域:“师弟的意思是造坝截取水源,方便灌溉左右农田”

    赵期昌点头:“是,造坝是几年后的事情。待沿河流域开荒后,咱家里最要紧的事情就一样,那就是治水。至于水坝,家业殷实后再修。”

    任何一条河流都是沿途村庄的命根子,赵期昌若造坝,下面的孙夼镇绝对会和他拼命。可他不怕,军户怕民户里的士绅是大势,这种憋屈的大势让他不爽,握着刀子哪有怕满身嘴皮子的事情

    龚显展望四周,这里的确是个做事情,也适合他生活的区域。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北方的气候尤其是冬季,对他来说实在是煎熬。离开登州城才三四十里的白石墩,就要比登州温暖一些,登州城又比山里温暖的多。

    甚至这里干活的丁壮,穿上两件夏季的衣衫就能抵御寒冬。

    赵期昌继续说着:“农业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开地不难,难的是种好地。城东开荒大计,最大的困难就是河水问题。只有治理好河水,地才是安稳的地。否则一场秋洪大雨,一年辛劳就废了。”

    城东这一片不是没河水,而是小丘陵非常多,南面又多是大山,平时就不缺水。到了雨季,山洪爆发那大水下来,能冲毁一切。

    “诸位,十年时间足以治好河水,十年时间咱能有上好水田万余亩再开发旱田、山田,这可都是传家的大好基业。”

    座下小红马打转,赵期昌在众人面前左右扭身看着南边,手中马鞭对着南方点着:“一亩上好水田年产三四石,咱有信心在十年内,年入十万石这么大的基业,我赵期昌整日吃喝也吃不完,诸位可愿一同发力,给自己、子孙传下一份吃喝不愁的百年基业”

    众人或看着赵期昌,或看着南边,一个个不心动是假的。论经济实力,这些人什么都不是,能给赵期昌的只有蛮横武力。

    赵期昌继续说着:“登莱多山不假,可地也多是好地。山南、山东临海那一片虽然更为温润,可年年还有风暴来袭。而咱这山北一片,气候比不上江南、山南、山东,可没什么风暴作祟,论气候比济南府、河南、北直隶要好得多。”

    登莱在朝廷看来真的是穷苦地方,此时的人不知道,天启元年设立登莱第一任巡抚陶朗先一边为辽东筹备军资,一边用渡海逃生的辽民进行大范围的开垦,短短两年时间官府收入可不是翻倍那么简单

    这个实干家仿佛有点金手,做什么都很来钱,自己不贪污也不让别人染指新田,所以他下狱了,朝野为他的案子辩论了一年多,这位实干家便自杀了。

    环视一圈,见人人都扭头看来,赵期昌脸色一如既往的严肃:“根据咱初步估算,光城东区域若治好水,开发得力,光是眼下的荒地,三年后能有百万石收入。也不是没人看出这么大一笔摇钱树,而是衙门无力治水、开垦。各处各家也无力单独开垦,此次五家联合开荒城东,勉强才有一点底气。”

    “百万石”

    陈明理忍不住惊呼一声,都被这个数据吓坏了。百万石意味着什么你若是个商人给朝廷捐这么一大笔东西,都能弄个二品卫所世职出来。只要你会写字,甚至不会,百万石都能从朝廷买个状元身份回来

    赵期昌点头:“各处情况不同,说起来非常的复杂。龚显,你是南人,说说江南一亩水田产量。”

    龚显有些结巴:“寻常的一季收获约在两石,听说苏沪那边,一亩上好水田一季能入四五石。”

    赵期昌点头:“是啊,江南人多地少,一家子十亩地可以从容精细耕作,苏沪两府是朝廷重赋区域,年入租粮二百多万石,比河南一省税粮还要高。咱北方呢地产贫瘠,一家五六十亩,人累死累活,十亩田还不如人家两亩。甚至听说陕西、山西那边不少百姓家中有田上百亩,可依旧吃不饱。不是朝廷税重,而是产出贫瘠令人发指。”

    “究其根由,在于缺水,在于人力不足无法精细耕作。”

    “诸位,我蓬莱可以说是气候温润多雨,也不缺人,更不缺地,只是雨水成灾,无法集合众人之力治水罢了。若开垦的好,完全就是个小江南”

    “人人都不是瞎子,我五家做出一点成效,登州城里的,登莱两府的,整个山东自以为有点能耐的,都会像狼一样扑上来。”

    “咱是军户,手里有刀有枪,手下也有能打的弟兄,他娘的凭啥把土地送出去保住咱们的地,就能保住子孙三世富贵事到临头各家怎么想咱不管,反正为了这地,谁敢伸手咱屠他满门”

    庆童直接跳下马,跪在马旁顿首,语气颤抖着:“愿为老爷效死”

    其他家丁纷纷上前跪下,龚显、赵凤祥先后下马,陈明理也止不住内心的渴望,跪着神色狰狞,狠狠咆哮着:“愿效死力”

    赵期昌勒马在众人面前打转,双眸泛着笑意,笑着:“咱上下弟兄为的不单是自个儿,还有子孙吃喝。我赵期昌不吃独食,稍后咱一起拟定一个章程,将这块rou给吞了”

    “遵令”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