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六章 杀蛮授职令(下) (第1/2页)
几乎在同时,方信也在巡查着,不过却是靠近着三洞关最近的那个三道子县的棱堡群 经过了二年时间,大片土地开垦成熟,一望下去,50万亩地几乎一望无际,农民都忙碌着,收割着沉甸甸的金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 五五分之,看起来赋税沉重,实际上比起内地来,还要好上许多,这关键是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变成无地佃农,这差不多也就是四六开了,而且,官府又将赋税压到农民身上,因此实际上早已经超过了五成。 “主上,此地50万亩,多以水田,亩产三石,就此一项,可收75万石粮,入得仓库,约70万石,这已经可养十万军一年了。”幕府长吏沈轩清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喜色:“如加上新开垦的土地,主上,仓粮足矣!” 这标志着李睿这个集团,终于获得了自给自足的藩镇体系,并且还有余力向外扩张。 方信听了,点头,却不露喜色,叹的说:“屯田虽好,利不过三十年。” “哦,主上何出此言?”文薄参事张琢、仓曹参事兼建安郡代理郡丞姜清柏也自跟随在其后,都出言问着。 “军屯法度森严,平时屯种,战时作战,受官府节制,不但承担劳役地租,还受军役,而且赋税都由政出,因此历代,在建立初期,屯田成绩都比较显著,然后世官府,值此方便,又安不加赋税?”方信笑着:“就算我等体恤民力。后世子孙,日后官府,又安会体恤民力,所以利不过一世,多者必坏。” 这时,李睿集团还没有太过严格的君臣对奏格局,所以这话一出,诸人都若有所思 “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弹指瞬间。戍客望邑,思归苦颜。”姜清柏喃喃的说着。 方信的政策并不算稀罕。历代初屯田时,几乎都有“大田三年,积粟百万”的壮景,但是都是好景不长。 历代胸怀远志地君主和将相也曾一再在塞外留兵屯田,想以兵农结合建立前沿军事据点。压缩来去飘忽的游牧对手的活动空间。但是最终却总是美梦难圆。78小说网⑧ “这是官府方面的问题,几无可解,我也不会认为后世能彻底解决,其次就是百姓自己身上了,民易受宽法,而不宜受严法,秦法类似军法,不可长于民间,所以。这等军屯之法,不可长久。日后如能解决蛮人,再无后顾之忧,那军屯转为民户,也誓在必行。”方信扫看四周,淡然说着。 “主上英明!”方信如此说,周围人等都是发自肺腑的佩服,若是旁人,还可说这话,可是方信实际上是这片大地的主人,一旦废除军屯。少收多少利益。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站在方信这个位置上。说这话就很不容易了。 “大人,此也是风水之道,唐太祖说的好,地者骨rou血脉,草木者肌肤也,肌肤不存,安能不泄其气,是以林者养人,军屯屡次不远,也在于开垦时破坏草木,使地气流失,而自然不生庄稼以养人。”这时,又有人说话,这段话说来,方信的眉宇不由跳了跳,望了上去,却正是袁程。 五月开始,直到九月,已经有三营三十六堡9000户安置,此人居功甚伟,方信立刻请之入幕府,却因道士的身份,领了幕府八品参事之职,以袁先生称之。 此人相当清瘦俊朗,其气清清颇有修道者地风范,也是本世界第一次正式缴纳道门的人,这也算是一种开始罢,不过,虽知其能,这段话还是使方信吃惊不少。 是地,在塞外沃野屯的良田,日久便沦为不毛之地,这是军垦者缺少环保,破坏关外相对难生长的植被,而导致的大自然惩罚。 昔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经辛勤垦植后反而会造成“平沙万里绝人烟”,这和生态有相当大地关系,方信自是明白,却想不到这个世界,也有人从神秘学的角度来明白并且解释。 顿时,方信表态,说着:“袁先生此言甚善,不知可否将此事委托于您呢?本官设地化司,以养地气,先授千人以用!” 袁程顿时露出一丝异色,想了想,说着:“善,敢不从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方信想着,然后策马向着下一个目标前进,这也是最重要的地点之 三道子县和卫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