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弹劾 (第2/2页)
最终在朝臣的拥护下,登上了九五至尊宝座。 乾帝盘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生母丑宫女为皇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并列两宫。 但是就这件事,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对。 中书省更是将乾帝盘的圣旨数次驳回。 一时间,乾帝盘的圣旨出不了宫闱。 也正因为这件事,导致乾帝盘和中枢辅政大臣彻底的决裂,他用了两年的时候,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不仅收回了大权,更力排众议,将丑宫女册封为西宫太后。 乾帝盘登基以来,素来以仁孝治理天下,每日寅时起床后都会准时到两宫太后处请安,这个规矩雷打不动,已经坚了数十年。 因为特殊的出身他生平最愤恨的就是不忠不孝之人。 “司徒刑不孝!” 想到这里,乾帝盘的眼睛再次落在奏折之上。 孔圣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此乃人伦之情也。 乾帝盘眼神幽幽,李子轩奏折中的“亲亲相隐”,最早是孔圣所说,后来历朝历代也有类似的法令。 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 大虞律法多以此为蓝本,以最为典型。它认为血缘关系是亲属相为隐的基础,同时在较大范围内承认人情的合理性。 除谋反、谋大逆与谋叛此等重大犯罪外,亲属和同居者可以相隐不告。 就连大乾,也有类似的规定。 想到这里,乾帝盘不由暗暗的点头。 司徒朗,司徒刑之叔父也,虽无教导之责,但却有养育之恩。
司徒刑不为其相隐,是为不孝。 。。。 奏折内容很长,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司徒朗犯罪了,司徒刑没有包庇,这就是不孝顺。 这样不孝顺的人,怎么有资格位列三甲呢?故而我们一致决定剥夺他状元的名号。 这个理由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可笑和难以接受的。 这是什么鬼? 司徒朗犯罪了,自然要接受法律的严惩,司徒刑大义灭亲,应该褒奖。 但是在古代,却恰恰相反。大义灭亲,在儒家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说到底,是两种制度,两种思考方式。 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古人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治,古人讲人治。 现代的法制,和古代的法家有些类似。 而古代的人治,则完全继承了儒家的思想。 司徒刑虽然是儒家小圣人,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现代人,受法家思想影响更重一些,故而他很多行为是不被古代人所认可,接受的。 司徒刑棱角分明,力争上游,但是很多人却认为他锋芒毕露,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司徒刑和众人保持距离,不愿意陷入朋党泥潭,也有很多人认为司徒刑过于孤芳自赏。 如此言论不再少数,其中非议最多的还是司徒朗的案子。 司徒朗和司徒刑素来不睦。 而且里面还牵扯到了嫡子和庶子之争。 但是不论如何说,司徒朗都是司徒刑的叔父。 如果是一个纯粹的儒家弟子遇到,必定会想尽办法为司徒朗进行掩盖。以全人子之孝。 而司徒刑作为一个现代人,脑海中的第一念头,就是要将他绳之以法。给枉死的一个交代,以正国法威严。 这就是古人和现代人的区别,这也是儒家和法家的区别。 乾帝盘脸上的怒气渐渐消除,他的眼睛中流露出思索之色。 李子轩等人的奏折,在他看来也不无道理,司徒刑的行为,的确有些偏激,而且有失孝道。 剥夺他的状元之名,到也不算是师出无名。 但是,这封奏折来的也实在太过凑巧,就在司徒刑刚上书“推恩令”之后,就有人上书攻讦,要说其中没有联系,乾帝盘是不会相信的。 “好一个以进为退!” “真是好心机,好手段!” “趁着乾帝盘责问之前,先倒打一耙。扰乱乾帝盘的视线,这几位大人背后有高人啊!” 势指挥使站在那里,并没有出言,但是他眼睛中却闪烁着幽光,脑海中快速的将整个事情推演。 事情并不复杂,但是对方的手段却很高明。站在道德的高度,不仅中伤司徒刑,还能将自己置身事外。 高明! 实在是高明! 这也是朝臣惯用的手段。推波助澜,隔岸观火! 如果是司徒刑只是一个常人,面对这些滑不留手,老jianian巨猾之辈,自然没有办法处置反击。 但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司徒刑真正的跟脚是法家。他的背后还矗立着三法司这个庞然大物。 想到这里,势指挥使的眼睛中不由的闪过一丝凶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