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之女_第二章 吸血鬼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吸血鬼 (第3/3页)

的公子,除去背景显赫不说,更是高大英俊仪表堂堂的美男子。我还记得大一那会儿即使知道了这些我还是在胖子一帮死党的怂恿下去向她表白,现在回想起来这仅仅是不自量力,自讨没趣而已。想到这里我苦笑着打开网页漫无目的地翻看着新闻。

    “我说你呀,还真是消极,我和你说,泡妞的基本要素就是脸皮够厚和坚持不懈……”

    “你少来,同样是光棍还敢来传授泡妞技巧。”

    “哼哼,这你就不懂了,不是我找不到女孩,而是不愿意找,只要我一出手,没有搞不定的!”

    “我要是信你就是拉低自己的智商。”我继续翻着网页,然后一条网友发送的视频吸引了我。

    “唉~不听我的话可是会后悔的哦~”电话里传出胖子做作的声音,“话说回来吗,明儿个你来么?”

    “再说吧。”视频里,是一辆保时捷的跑车翻进了河道里。

    “好吧……”他停顿了三秒随后说道,“你现在在干嘛呢?”

    “看新闻,刚有条有趣的消息,貌似就在两个小时前,一辆保时捷跑车翻进了河里,驾驶员不知去向。”

    “我靠,还真是有钱人,连跑车都不要了,不要给我啊!”电话里胖子不满的嚷着。

    “是啊。”我笑道,“好像是在林堂桥下。”

    说到林堂桥那不就在潮阳街不远么,也就是说事发的时候我就在那附近,还真是巧……突然间我震住了,脑海中闪过的是那个自称吸血鬼的女孩的话:

    “过桥的时候翻到河里去了!”

    也就是说当时她说的是真的?一个晚上我几乎无法入眠,无论怎样,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个女孩的身影,吸血鬼这个词一直在脑中徘徊着,有那么一刻我甚至真的开始相信这个女孩说的那些事情了,连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可能是比起平淡无奇的世界,那些飘渺不可及的神话故事更吸引人吧,而人们正是为了寻求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才创造了那些神奇的故事。到头来我的论文并没有任何进展,反倒是启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在后来的几天里,我闭门不出写下了一篇讲述一位居住在城市中的吸血鬼保护市民惩恶扬善的短篇小说。并且很幸运地得以在本市的《都市晚报》文学专栏刊登,在当时还是上了版面的,甚至有读者提出希望这篇小说能够继续连载下去。而同时,我的论文却在那之后几乎没有动过,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不得不将小说的事情先搁下开始纠结于那让人恶心头疼的毕业论文,久而久之便慢慢地忘记了这件事,甚至也淡忘了自己曾遇见过一个自称是吸血鬼的少女。现在我总是想,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或许我还是我,像其他人一样大学毕业,找工作,认识一个普通的女孩,结婚生子,享受那种“平凡的幸福”。如果不是后来的那封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或许我会离开这座城市,或许,也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名字”。

    那是一封很特别的信,在我勉强赶上毕业论文的最后递交期限精疲力竭正准备好好睡一觉时,突然听到了敲门声。邮递员递给我一份签收快递,在我一层层打开这个包装严密得过分的包裹之后,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羊皮纸信封,被红蜡印工整地封上了口子,至于那蜡印我只能说那是一个刻画着某种啮齿类动物的头部(我如果没猜错那应该是只蝙蝠的脑袋)图案的类似于家徽的玩意儿,宛如某个中世纪战争游戏典藏版中的收藏物件。当我拆开信封取出信件时,不如所料,信也是羊皮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那上面的文字至少还是中文,并不是什么拉丁文或者希伯来文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

    信的内容我至今仍然有印象,因为就现在看来那是影响我一生的开端,其内容如下:

    尊敬的赵鹏先生:

    很抱歉冒昧地给您写信,鄙人曾在《都市晚报》文学专栏上拜读过您的小说《吸血少女叶子》,并醉心于此,曾想在阅毕尽快给您写信,可却又不知从何起笔,方才拖延至今才写下此信。鄙人对小说尤其是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叶子的形象情有独钟,叶子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吸血鬼隐藏于人群之中,白天是静丽能干的职场高手,晚上则身着黑衣化身为打击犯罪维护正义的女吸血鬼。虽然乍看似乎只是一部常见的都市英雄类小说,但其对女主角人物形象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写乃至其多重生活所带来的困扰与取舍的描述都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故此,如您不嫌弃,鄙人在此诚邀您莅临寒舍,就该小说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信件内容大体就是这样,署名是一个叫做“林梦夜”的人,而信的背面则注明了他家的具体地址,以及似乎是他自己的时间表的东西。他在信上说希望我能通过这张时间表找出一个大家都空闲的时间点,并尽快回信给他,到时他将会派遣专车前来负责接送。

    “专车”让我稍微疑惑了一下,却也并没有太在意。我开始在他的时间表上寻找合适的时间,之所以这么做或多或少是因为我自己的好奇,在这个时代竟然还有人用写信的方式进行联系,而且用的还是羊皮纸?这一切已经让我对其本人产生了兴趣,虽然在网上联系会更方便,但是仔细想想这种类似于中古时代的传递方法似乎更适合所谓的文艺范畴内的探讨。我耐心地写了回信,将时间定在了五天后的晚上,并把信件加急送了出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