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3 身家千万 (第1/2页)
说出这砚台名字的,不是别人,正是和冷齐山坐在一起那个老头子,年纪看上去也和冷齐山差不多大小,不过冷齐山是个浓眉,这老爷子眉毛可就稀得跟他脑袋上的头发一样了。 “司马老爷子,您认识这东西?” 赵从毅见老头似乎对陈凡这砚台有兴趣,扬手道:“刚巧我这朋友也不知道砚台的价格,大家说请司马老爷子和冷佬一起鉴定鉴定如何?” “好!我们也刚好也可以学习学习嘛。” 有这么两位大拿愿意当众鉴定,台下的众人自然不会反对。 这位司马老爷子可不是别人,正是玉雕界有名的“玉痴”司马国。 如果说冷齐山是瓷器,书法鉴定方面的专家,那司马国就是文玩和玉器方面的专家了,而且不单单只是鉴定,更是国内如今首屈一指的玉雕大师,还因为玉雕方面的成就,获得过法国的骑士勋章,老爷子如今一个玉雕作品,在海外拍卖价格也可以拍到几十上百万。 冷齐山第一次要陈凡鉴定的新旧的那一对玉扳指,正是出自这位“玉痴”手里的。 见众人同意,冷齐山和司马国两人一起走上了台,还只是看了砚台那么一眼,两人便相互对视,眼里放出了精光! “没错,就是七孔荡青花端砚。” 冷齐山脸上露出微微笑意,冲着环顾了一周,估计是在电视台做节目做得习惯了,摆出了一副大开大合的姿势,声音浑厚道:“古语云:“武夫宝剑,文人宝砚。晦明与居,寒暑无间。”意思是说,古代文人的砚如同武夫的剑一样,是须臾不离,终身相伴的爱物。” 侧身看了看司马国,冷齐山又接着道:“一方小砚有时却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某一特定历史时间节点上,当事人重要的心路历程。例如,明朝天启年间不避风险、弹劾权阉魏忠贤的礼部尚书赵南星,就在自己的砚额上刻下“东方未明之砚”六字,砚背也有铭曰:“残月荧荧,太白炎炎,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贬。” “再如,当时任辽东经略的熊廷弼英勇抗击后金兵入侵,终因魏忠贤陷害及多方掣肘,功败垂成,最后被杀。有人收藏了熊廷弼在军中用过的石砚,背有铭曰:“自渡辽,携汝伴。草军书,恒夜半。余之心,唯汝见。” “这些铭文寥寥数字彰显了赵南星、熊廷弼的浩然正气和忠臣赤子之心,给后来人以心灵上的巨大震撼。在他们心目中,砚也成了患难与共的战友,具有生命的灵性。” 冷齐山这一番引经据典,把自身的博学和底蕴展露无遗,听得台下的众人佩服不已。 陈凡更是有些窃喜,自己这师傅,学问果然不是盖的! 顿了顿,冷齐山指了指边上的司马国道:“至于这个七孔荡青花端砚的具体的典故,我就不献丑了,我们请玉痴老儿给大家说道说道。” 一片掌声当中,司马国点了点头,先是取下了戒指,又戴上了白手套,这才爱不释手的拿起了那砚台,嘴里道:“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大家都知道,我先跟大家讲个这个人的故事……” “讲个屁故事,这玩意一个写毛笔字的能值多少钱?”台下的薛凯小声啐了一句,一脸的不耐烦。 “那是,肯定不值钱。”王传林低声附和了一句,心里隐隐有些不安,他可是亲眼见识过陈凡捡漏本事的,上次那鼻烟壶一下卖了三百多万呢! 司马国自然是没有听到台下两人的议论,手里捧着那端砚,环顾四周,脸上露出万分欣喜的表情道:“《钱氏私志》里说,宋徽宗与蔡京论书法,两人讨论谁的字最好,徽宗说米芾,蔡京说是王羲之,结果都不服气,于是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眼见皇帝满意,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向宋徽宗请求道:皇上,这砚您已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了吧。宋徽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方珍贵的端现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 “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宋徽宗见状,对蔡京说:“癫名不虚传也。”从此,因为对端砚的喜爱,米芾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个著名的的“癫态”。” “难道徽宗赏的就是这款荡青花?!那岂不是御用的砚台?!” 赵从毅在一旁听出了端倪,兴奋的问道。 一方面,他也为陈凡高兴,这小子一千块钱就买了一个这么值钱的东西,作为朋友,他也乐意见到。另外一方面,今天既然是放在自己拍卖会上拍卖,要是能拍出高价,自然也是一个不错的噱头。 “不错,故事真假无从考证,但这本身确实是宋代内府所藏的端砚。” 司马国很肯定的点了点头,接着道:“这在乾隆钦定的《西清砚谱》里面有著录,但是晚清的时候,被太监盗出宫,几经辗转后,为苏宗仁先生所藏,最后才赠与了张大千,这在大千先生的回忆录里还有提及,可以说,用过这款端砚的不是帝王,就是名家。” 司马国果然是文玩玉器专家,这小小的一个砚台,来龙去脉居然了如指掌,不是大几十年的研究,决然到不了这个境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