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2章 首富(四) (第1/2页)
李默一人散了一包烟,房管所的人看了看户口本,也没有说什么,交了一些手续费,便替李默与房主办理了过户手续。 不是香烟,香烟仅是起着提高效率之作用,更不是房管所的人马虎,谁能想得到一个小孩子拿着一万多块钱买房子。 李默请求老杜帮的忙就是让老杜站在后面,什么也不说,房管所的人便会以为老杜是李默的家长……两人长得不一样,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有的像父亲,有的像母亲,有什么稀奇的。 还要盖公章,公章是李默在路边小摊请人私刻的。 也要签字,李默说了一句:“我老爸不识字。” 这样就行了。 这时就是这样的马虎。 万一有人认出老杜,问题也不大,能认出老杜开了面馆,但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底细? 真知道了,可能有点麻烦,李默只好请邢主任帮助了。 李默带着相关证明,走了出来。 老杜略有些不放心地问:“李默,真是你家人让你买的?” “杜叔,真的,不然我得有多大的胆子?大棚蔬菜正是忙碌的时光,若是早上一段时间,就不需要杜叔出面了。” “也是啊,”可是老杜有些迷糊,先是拿出一万多块钱帮助同学,又拿出一万多块钱买房子,种大棚蔬菜能这么赚钱? 李默还请求老杜再帮一个小忙。 房主之所以卖掉这套房子,是他一大家要离开巢市,原因,李默也没有问,也没有权利过问。贵重物品人家肯定带走了,可粗笨的家俱,以及一些器皿,全部留了下来。 李默也不打算动弹,顶多到明年,郝立克再来中国时,托他带一两台空调过来,再请人装上。 不过得腾出一间房子出来,当成书房。腾房子容易,不过得请木匠过来,打几个大的书柜。 这个难度不高。 李默将钥匙交给了老杜,然后倚着栏杆俯视着外面,外面是一条比较大的街道,人来人往。 李默不是看他们,他的心思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前世,一个房子将他坑苦了…… 呆了呆,三人走了下来。 小胖低声说:“李默,你家真有钱。” “还行吧,不过杜正伟,这件事就不要在班上说了。” “李默,你小看我了吧。” 李默真没有小看一中的学生,从这所中学里走出了许多著名的官员、企业家、科学家、经济人,甚至将军。比如后来奇瑞的总经理,比如嫦娥一号轨道总设计师。 有的已经离开了一中,有的还没有进入一中,有的说不定就正在一中读书。当然,李默肯定闹不清楚了。 李默还要办一件事,这件事老杜也没有能力办得到了,那就是装电话。 “装电话?”邢主任惊了一下,又说:“李默同学,你可知道一部电话花费得多少?” 在眼下,也允许普通人装电话。问题是线路太少,一般只有局级以上的干部才能申请在家里装电话,级别跟不上的领导,只能排队等着,托关系找人批条的事情太常见了。 不但领导,有一些刚下海的个体户、文艺明星,手中有了钱,也想装电话。 没有电话,联系真的不方便。 电信部门又无能为力,于是装电话的难题一下子成为社会问题,许多报纸都在长篇累牍地报道。 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基础电信设施飞速发展,电话才渐渐进入千家万户。 这是装的难度,装电话难,装完了电话,花费更惊人。 每个月月租能收到近十块钱,后来涨到了十五块钱。想想一户农民辛辛苦苦地一年忙到头,能挣几个钱吧。 月租贵,打电话更贵,特别是国际长途,随便聊几句,几十块钱就没有了,若是聊得稍长一点,几百块钱就没有了。 电话质量差,电信设施落后,又导致了“四害”:错号、串话、掉线、杂音。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八十年代中期,有位老太太给在RB的儿子打国际长途,等半天好容易接通了,却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急得这边“喂”了半天,一句正经话也没说成,可挂了电话一看话费单,老太太急了:460元! 不提以后养的费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