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旁听生 (第1/2页)
李默想了一个笨办法,让郝立克汇来两万美元。 房子是房子的钱,不会李广平存折上一分钱,也就是这两次近五万块钱,你们自己儿花去吧。 看你还有没有心思种田! 父子两到农行办手续,邢主任笑咪咪地说:“办一个定期吧。” “定期就定期,爸,定几年?”李默问,这段时间太麻烦邢主任的,自己不过只是替他买了一台彩电。 “定期?” “爸,不放心,定一年,今年曹镇也开办了农行,在这里存了,以后想取,也不一定非得到这里来取,在镇上也能取,只需付一点点手续费就行了,而且也不会有人泄露风声。” “是的,是的,”邢主任几乎是在媚笑。 这是也大环境造成的,前几年国家发行了大量货币,通货膨胀,导致国家宁肯发行国债券,都不愿意发行货币。实际这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才开始改革开放,对经济懂行的人真的不多,否则也不会有几年后物价闯关失败的惨痛。 想一想88年那几个月的荒唐吧,但真的没有人懂啊! 这种情况下,想贷款难,但存款,各大银行会热烈欢迎。 况且这不是小数字,存在邢主任这家农行,就是邢主任他们的政绩…… “邢主任,至于吗?” “李默,你不懂。” 我不懂,在这十年内,恐怕国内比我懂的人还真不多,李默心想。 邢主任又递烟,又倒茶,李广平与李默一样,都是嘴硬心软的人,在他劝说下,存了一个定期,还是存三年定期的。 “邢主任,这回开心了吧,不过能否替我帮一下忙?” “说,我能办到的一定会替你办。” 李默想托邢主任,找一下关系,将小妹弄到离他家近的某座小学里做一个旁听生,另外得将两个弟弟弄到某个幼儿园。 邢主任想了想,说了一句:“让我试试吧。” 这也有点难办,特别是这个旁听生。 第三天,邢主任就带来了回音。两个弟弟的幼儿园办好了,就是得要送礼。也不要送烟送酒,就像李默上次哪样,从国外弄来两台彩电,什么都能搞掂。 小学哪边有些麻烦,李默听完后,说:“邢主任,我亲自过去劝一劝。” 一家人带着烟酒,来到那个小学的领导家中,领姓是高,是小学的主任,小学位置也很近,离李默的新家,只有四百来米,说明邢主任是用了心思的。 高主任不收烟酒,直接说出了困难。若是大学,旁听生就旁听生,也准许的。但在小学,他也没有听到有旁听生的说法。他理解李默的想法,今年情况有些特殊,上学不易,明年秋后还是转到家乡的南岗小学,在高主任的小学旁听一年,功课就不会落下,也不需要这所小学的毕业证书。 不过旁听了,得发教科书吧,得考试吧,得交学费吧,就必须记录到花名册里,只要记录到花名册里,李默小妹的农村户口就是一个大问题。 其实回去也有地方读书,也就是李潭村哪些小孩子读书的学校,在李谭村的东面,离李谭村有两里来路。不过李默将一大家拖过来,本身就是不想住李广龙家的那间牛棚子。 九月份,父母会回去,父亲得带头运输材料,母亲得负责招待,谁来照顾小妹。还有呢,房子盖好后,到时候小妹在哪里上学?南岗小学下半年肯定成了一座孤岛,停课了。难道再去乡政府东南面那座小学读书,那得多远哪,四里多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各自想办法了。反正是各自想办法,不如就在巢市想,至少人家教育质量是钢钢的。 “高主任,我能不能讲一段历史故事?” “什么历史故事?” “岳飞是武将,对吧?” “对啊,有什么不妥吗?” “高主任,你可知道岳飞虽是武将,但也有相当的文采,不但写得一手好字,文章写得也不错,同时也擅长诗词。” “?” 那首未必是岳飞写的,另一首同样有名气的却是出自岳飞之手,同时还留下、与等文笔优美的文章。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上不起学,侥幸他母亲认识不少字,便折了树棍,在沙地上画字教岳飞识字。” “难怪他妈在他后背上刺上精忠报国。”李广平在边上说。 这又有原因,宋朝有钱,对赈灾比较看重,岳飞小时候老家受到了黄河水害,可能得到朝廷的一些帮助,所以岳母比较拥戴宋朝。 李默也懒得解释了,说:“是的,正好周边几个地主请了一个叫周侗的教书先生,办了一家小学馆。这个周侗呢,原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