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困守安州 (第1/2页)
李艺和王小胡一路狂奔,连弃了几十个郡城才在安州站住了脚。李艺决定不再退了,就在安州与二李拼死一战,他也是没办法,安州北面有山,西面有河,地形非常有利,再说如果再不死战,他们就要被二李逼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们手里的兵力已经不到一万了,就算加上安州郡兵,也不过一万出头。而且这些郡兵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可以说一触即溃,因为李艺在逃跑的路上也收编了一下其他郡城的郡兵,都是刚与敌军接触就一轰而散了。而李靖和李世绩的兵力却足有四万。其实李艺也算可以了,独对李世绩不分胜负,甚至还占了上风。就算是面对着大唐两大名将和优势兵力,他也没有立刻溃不成军,当然,这里面也有二李故意放水,要逼他去渤海郡的原因。 安州城外,远处山色苍茫,河流湍急,近处蒿草密布,一片荒芜。李靖和李世绩披甲骑在马上。并肩而行,护卫们紧紧地跟在他们俩的马后。李靖停下马四下张望着。 “李将军是山东人吧,我听说山东人杰地灵,怎么这一路上,都是这么荒芜啊?”李靖问。 “天下大乱,多年征战,死伤无数,良田废弃,自大业十一年到现在山东大地就几乎没有停止过战乱。自然会是这样。”李世绩答。 刚刚建起的大帐中,二李的属下们都坐在团凳上在看铺在地上的地图。不断有文武职人员进出,悄声汇报和领命。 李靖拿着指挥杖,在地图上点画:“北边的突厥已经退去,关中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我们出征到现在,李艺已连败十一场,安州是他最后的防线。不过李艺是个深通懂兵法的人。安州北、西连面一是山,一是河,留给我们可以展开大军强攻的只剩下东面和南面了。我军虽众,但却无法一拥而上,敌军虽寡,但只需要固守两点抵挡我们。攻打安州,场场都会是硬仗啊!” 安州城外,二李的军队在城南排开阵势,远远地安州与对峙。 李靖与李世绩骑在马上。李靖道:“按计划,发动吧。” 李世绩身侧的郭孝恪一挥手,鼓声大作,惊天动地,由缓变疾。开始还可以听到鼓点,后来就响成一片。再后来鼓声忽然停止。 李艺与陈奉、王小胡等人站在城头上。 陈奉道:“大王,他们要进攻了。” 李艺望下去去,二李的军队整齐的队形在缓慢地前进。 安州城头上的士兵吃惊地望着下面,心生恐惧。 李艺看到士兵的反应,平静地对陈奉说:“给他们一点厉害看看。” “抛石车、强弩预备。”陈奉大声道。 士兵们纷纷给抛石车上石,强弩在几个人的拉动下张开,斧头一样大的铁箭头对准城外。 瞭望的士兵大声报告距离:八百步七百步六百步五百五十步 陈奉大声道:“强弩,准备发射。” 二李的军队忽然停住了脚步,阵营向两侧移动,远处出现了骑兵,骑兵后面翻滚着巨大的烟雾。骑兵的旗帜和烟雾越过步兵,挡在了步兵前面,而后来的骑兵和烟雾依然源源不断。 李艺问:“他们有多少骑兵?” “应该不超过一万了。”王小胡答。 “难倒是一万骑卒倾巢而出了?”李艺自言自语道。 杜仲达道:“不会使诈吧,他们怎么敢倾巢而出呢?再说就算骑卒驰到城下,又有什么用呢?” 王小胡看了杜仲达一眼,道:“李靖可能是想借骑兵驰起的烟雾,掩护步卒进攻。” 李艺考虑了片刻道:“陈奉,你来决定进止。” “是,大王。”陈奉道。 城下已经看不清骑兵了,只有无数面旗帜在烟尘中移动。而烟尘正在向安州城逼近。 瞭望士兵道:“五百步了。” 陈奉道:“发弩。” 嗖嗖的声音掠过天空,射向城下滚滚的尘烟中。 烟尘没有被遏止,继续向城下逼近。 瞭望士兵大声汇报:“四百步三百步二百步” 陈奉道:“抛石!” 更沉重的声音掠空而过。 烟尘中,千余名骑卒,打马在前沿阵地快跑,马的后面拖着树枝,拉起尘土飞扬,马的身上也绑着旗帜,地上也插着旗帜。主力步兵已在烟尘的掩护下悄悄撤退了。 几十面大鼓依然在有节奏地敲响。 陈奉道:“停止了。” 远远望去城下的烟尘果然不再前进。 李艺看了一下:“谁也挡不住巨石和弩箭。” 一将官上前报告:“大王,城上的石头打完了。” “快准备,不要停止。”李艺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