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承明_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探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探病 (第2/2页)


    若让殿中省支付费用,则是由皇上自掏腰包,这下子等于又赐给了秦叔宝一处宅子。

    叔宝夫人一直退在一侧,心里不免惴惴然。

    现在听了李世民的话,明白这是要赏给自己一处宅子。

    她见叔宝只顾哽咽难说成话,急忙跪下拜道:“贱妾代拙夫谢皇上赏赐。”

    李世民说道:“起来吧,你要好好照顾好叔宝兄。只要他的身体好起来,即是你的最大功劳,朕会单独赏你的。”

    李世民又与秦叔宝说了几句话,然后起身出门。

    他走到院子里过了中堂,忽然停步,转对长孙无忌道:“叔宝兄如此仁义英烈,可以下一道明诏彰其事迹,使天下武官心慕效之。”

    长孙无忌道:“秦将军仁义英烈,性情敦厚,且时时为朝廷着想,有可彰之道。臣定传旨秘书省,让他们及早拟诏。”

    “不用了,你还是告诉如晦吧,他知道我的心意,可让他先拟诏交由秘书省。”李世民道。

    “臣遵旨。”

    这时尉迟敬德插话道:“皇上刚刚说过要抚民以静,现在大彰叔宝之功,似乎有点不妥吧?”

    长孙无忌听完不安地瞪了尉迟敬德一眼。

    自从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以为自己功劳最大,似乎变了一种性子。

    他对同级僚属往往如斥下属,就是到了房玄龄、杜如晦面前,也常常根据自己好恶直言相抗。

    眼下李世民刚刚说过要下明诏彰叔宝之功,他马上就提出反对意见。要知道,这是一种抗旨的行为。

    李世民听后倒是没有什么反感,思索了一下说道:“不对。李承明和李孝常还没有平定,北面还有颉利和梁师都,四夷也更是未完全安定。抚民以静并不意味着马放南山,铸剑为犁。敬德,眼下不可有任何懈怠,习兵练武,那是一刻也不能停的。”

    尉迟敬德又道:“既然这样那陛下为什么不让我等出征,讨平逆贼呢?”

    李世民有些不悦,他看了尉迟敬德一眼,语调依然平和地说道:“李孝常不过是介癣之疾,巴蜀更是困守之地,之要拿住了李承明,叛贼没了拥立的对象,一切就都平定了。你莫不是以为合李靖和李世绩之力也不如你尉迟敬德吧!”

    “再说我说现在要偃武修文,那是对治理天下而言,然武备不能有一丝儿松弛。以往君主在太平之时,多修长城以阻外狄侵扰,长城修好,就以为万事大吉。殊不知长城为死物,抵抗外狄毕竟要靠人。这样反而受了长城之累,终致败亡。敬德,要知武备一道,须常抓不懈。何况天下尚未太平,万万不可产生骄逸之心理。”

    尉迟敬德、段志玄和侯君集急忙答应,尉迟敬德虽目空一切,然到了李世民面前,依旧心怀畏惧。

    “还有一点。”李世民的眼光扫过四人,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们皆为我的旧属,又立有大功,与其他人相比和我多了一层情分。这一点,我心知,你们也心知,那是什么时候也改变不了的。然到了群臣面前,你们不能有任何的特别,大家都是平等的,与我没有远近之分。我已非往日的藩王,现为一国之君,应舍一己之私,求天下大同。敬德,我听说你近来盛气较旺,动辄欺凌同僚,甚至和玄龄、如晦争吵。你若始终有理,我欣赏你的正直之气,然若是因为骄横所致,什么时候都以为自己功大,老虎屁股摸不得,那是不许的。赵弘智劝我要克制己欲,那是为国着想。你们作为臣子克制己欲,力求中规中矩,与同僚和睦相处,一心为国办事,那也是为国着想。你们明白我的心意吗?”

    四人齐声答应,尉迟敬德的黑脸上大汗淋漓。

    几人出门上马,绝尘而去。

    李世民等人离开以后秦叔宝的妻子看着矮他上咳嗽不止的丈夫,忍不住泪如雨下。

    秦叔宝长吐了一口气,对着老婆说:“有什么好哭的,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放心,我现在还没儿子送终呢,不会死的。等我病好了以后你我夫妻还要生个儿子养老送终,继承我的爵位呢?”

    秦叔宝并不知道,从此以后他疾病难愈,一直与病榻相伴,再也不能上阵打仗。当然也没法生下儿子来,这样一直挨了十二年,终于油尽灯枯阖目而逝。

    李世民赠其为徐州都督,封其为胡国公,令所司在其坟前立石人马,以彰其战功,并准其陪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秦叔宝与诸功臣一起图形于凌烟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