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张克俭(三) (第2/2页)
假、但行动上还确实是实心实意地出了些力的。 而就在今日,家里的八百里加急家书也送到了张克俭的手中! 这封家书,的的确确是通过军方地专用加急系统来传送的——只要你出的起价钱,这种传说中只有皇帝才能享有地待遇,如今却是有钱人也一样可以用得到! 在得到这封父亲病重地加急家书之后,忻州知州张克俭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抛下手头地一切公务,给远在顺天府通州地父亲闭门祈福去了。 不过,如果真的要是有人能够进入到张克俭此刻所在地书房的话,便可以看到张知州此刻,却是正在一脸沉痛地抄写着那份价值不菲地家书。 如果再要细看,张克俭所用地宣纸,却并非是普通规格大小,而是仅有普通宣纸地三分之一大小。 而张克俭所写的文字,也与其日常所写大小不同,可谓是真真正正地“蝇头小楷”,而且每行的字迹,也都没有写满。 更为古怪的,即便是每一行的字数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多有少、长短不一。 当所有地信件全部抄完之后,张克俭将手中地抄写稿仔细地缠绕在了桌上地那根看起来极其普通地花岗石镇纸上。 张克俭手中地这张抄写稿,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正好完整地包满了整根花岗石镇纸——这镇纸其实就是一块长方体地石条! 整张写满字地宣纸,便是以反向螺旋状的方式包满了整根石条的。 再接下来,张克俭一眼便看完了石条第三面的字——这个镇纸的分面,是从手稿结尾的一端在石条所在处为第一面开始计起的,逆时针计数。
这是一种密信的读写方式,张克俭是在即将赴忻州上任的前夜,才由张员外、也就是他的老爹亲自传授给他的,而一起交到他手中的,便是这块花岗石镇纸。 张克俭当时地反应,那就是完全地没有反应…… 因为要进行编制,是以密信的内容并不讲究文采,以文字能够表达清楚意思为标准,即便如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在原稿上也还是不得不要搞出点小状况来以作弥补。 比如说,某些字的某些特定地笔画——假定说是“撇”,看起来会比较地不那么协调,那么着就意味着在抄写的时候,是要抄与这个字相邻的下一个字。 如果连续有几个字都是有这种古怪地笔画的,那么就要一直地顺延到没有这种笔画的那个字为止。 类似于这样地小技巧还有几种,以当前的情况来说,这种密信如果不是经当事人解密的话,几乎是没有什么被破解地可能的。 密信的内容很简单,而核心内容就是一个意思:绝对不能得罪这些锦衣卫! 虽然自己也正是这么做的,但张克俭还是被这封八百里加急的密信给吓到了。 八百里加急,这已然是除飞鸽传书之外当代最为紧急和快捷地一种方式了,而对于张克俭来说,这就是最为快捷的传输方式。 由于忻州地事情来的还是太过于突然,当日张克俭虽然从通州带来了两对信鸽,但如今也只能是保证让这些信鸽从忻州飞回到通州。 至于说信鸽从通州飞往忻州的实验,虽然也已经前后地试过两次,但是还仍然没有成功,而且估计一时半会儿也还指望不上。 从这封密信以及原文中地一些隐晦地言辞中,张克俭感悟到了一个连他自己都被狠狠地惊吓到了的信息:此次低调来到忻州地这些锦衣卫,极有可能,是由宫中所直接地派出来的! 事实上,这个潜隐在文字背后地信息,远远要比这个情报本身对张克俭地冲击更大! 自崇祯即位以来,虽然他对内阁地阁老们更换的极其地频繁,但是对于大多数地文官武将们而言,这却是一段近年来少有地“黄金时期”。 不为其他,就是因为崇祯在几乎架空了内阁地同时,还基本解散和报废了大明延续二百多年地所有皇家特务组织。 事实已经、并将继续在慢慢地表明,没有锦衣卫作为爪牙地太监们,即便是再次地开始受到崇祯地青睐与重用,却也不过是些土鸡瓦狗罢了! 难道说,这是皇帝陛下要重新起复锦衣卫的一个信号吗? 一时间张克俭感到浑身燥热,汗流浃背…… PS:那啥,厚颜求票…… 自己滚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